搬出穷窝窝 开始新生活

七里河区黄峪镇大力扶持贫困群众再就业 让搬迁群众有事做稳得住

张万宏

2020年07月01日14:11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搬出穷窝窝 开始新生活

  山村新貌

  “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太好了。我做梦都没想到,能从世世代代生活的穷窝窝搬到‘城里’面,还住上了新楼房。也不再吃老咸菜、麻洋芋了,顿顿都是新鲜菜,就像生活在‘天堂’里。”日前,七里河区黄峪镇尖山村65岁的王实本由衷地说。

  易地搬迁让群众开始新生活

  地处七里河区黄峪镇南部山区的尖山村,是黄峪镇后山有名的贫困村,海拔2800-2850米,属二阴地区,农作物主要以百合、洋芋为主。全村有农户164户,人口669人(劳动力350人)。耕地1984亩,均为旱地,人均耕地2.97亩,大部分为山坡陡地。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53人。

  当日,记者走进尖山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硕大的与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有关的宣传牌,用砖块铺就的崎岖山路虽说不是很宽,但很踏实。山峦上,一眼望去,零星的农家院落散落在绿色之间,山坡地里,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百合,整个村子很是宁静。

  七里河区发改局干部马兴文是尖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谈及村里的情况时,他如数家珍。马兴文说:“尖山村自然条件比较差,按照区上的总体部署,这里属于整村搬迁,现在已经搬迁了150户,还有14户没有搬迁,其中6户是‘五保户’,4个建档立卡户,4个普通户,是我们下一步动员搬迁的对象。”

  当下,最为迫切的是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劳务输出问题,因为不论他们的生活条件,还是饮水安全都没有问题,只有解决了他们的生存问题,才能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进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模式和生产状态,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过上美好生活。马兴文坦言。

  让搬迁群众“有事做”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步,接下来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对此,马兴文说:“近年来,七里河区政府对于贫困山区群众的脱贫想了很多办法,首先从公益岗位入手,优先安排建档立卡户,同时,对困难家庭给予帮扶,尽最大可能解决困难家庭的孩子就业,让搬迁群众能够有事做,稳得住。”

  其实,易地扶贫搬迁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当日,正在自家百合地里除草的王始堂说:“确实没想到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家花了12.3万元就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这在以前我想都没敢想,现在给孩子们娶媳妇,我心里就有‘底’了。”

  无独有偶,说起现在的新生活,村民王实本也是一脸的欣喜。他说:“现在住的新楼房,有水、有电、有暖气,做饭用的是电磁炉,小区里也有绿化,出行也很方便。”

  靠特色品牌在家门口致富

  近年来,七里河区立足区情,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人口退出各项指标,下足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功夫,力求帮扶措施和效果精准到户到人,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长期致富。

  在此过程中,在产业式扶贫上突出“一亩地”经济,按照每户至少种植一亩百合、一亩冷凉型蔬菜、一亩双垄地膜农作物的脱贫计划,通过实施种养补贴优惠政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专业化组织,引导扶持贫困户发展百合、精稀特菜、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土地增减挂钩项目置换建设用地1887.6亩,建成总投资10.49亿元、19栋住宅楼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已分配住房1338户。

  在此基础上,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对有劳动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类进行订单式劳务培训,并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初级鉴定,培育打造了“阿干厨师”“黄峪电焊”“魏岭家政”“西果园巧手百合”等特色劳务品牌,带动了全区劳务输转工作有序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文/图

(责编:焦隆、周婉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