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公交体系日趋完善 公交服务优质贴心

大交通 让黄河之都发展更畅通

2020年09月09日10:01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大交通 让黄河之都发展更畅通

新能源公交新能源公交

文明出行

水上交通

自2014年兰州市成功申报第二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市委、市政府以公交都市创建为引领,大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形成了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网络、城乡公交为延伸、水上公交为特色、慢行交通为辅助的“五位一体”立体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公交都市创建六年来,兰州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趋完善,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城市地面公交客运量普遍下滑的大趋势下,兰州市城市公交客运量稳中有增,车辆利用率、满载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

1

打造快速公交网络保障公交路权优先

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市客运发展报告》,兰州公交车均年客运量21.53万人次/辆、单车运营里程每标台5.12万公里、单位运营里程客运量每万人次3.426万公里,车辆利用效率和运输效率在全国36个省会和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2019年底,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等多家机构发布的《2019年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兰州市在全国50个城市绿色出行意愿排名第一,“高峰期平均候车时长”仅需5.41分钟,在全国各大城市表现最优。据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发布的《公共服务蓝皮书》,兰州市在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满意度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五。

六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落实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TOD)理念,将轨道交通、BRT、地面公交和城市土地利用融合发展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始终,极大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城市走向高度吻合的轨道交通1号线有效缓解了“两山夹一河”的条带型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制约,成为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的实践典范。BRT进一步密切了安宁区和七里河区的跨组团快速联系,BRT沿线及辐射区域的土地开发建设得到巨大提升,安宁区近年已快速发展成为密集聚居区,催生出了数十个精品社区,BRT成为居民跨组团出行的首选。随着公交线网不断向城市周边延伸,城市常规公交和城际快速公交成为引导新城发展的主力,充分强调公共交通发展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规划发展有机结合,兰州生态文化创新城、安宁保利领秀山、碧桂园文璟城、彭家坪华润誉澜山及未来城市、定远大名城等一大批百亿级精品地产投资项目落地兰州,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城中村改造速度全面加快,有力支撑了城市扩容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记者从兰州市交通委了解到,2016年,兰州市实现了与77个城市公交IC卡互联互通,开展了教育学籍卡等多种公共服务应用试点,兰州市所有的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水上巴士全部实现市民卡刷卡消费。2018年9月,陆续开通了微信、支付宝、银联、翼支付等乘车功能。推进交通一卡通跨省市使用,2019年发售交通部“交通联合”卡,覆盖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城乡公交、水上巴士全面实现异地“交通联合”卡在兰州的使用。随着智能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乘车非现金使用率从2012年18%提高到2019年的85.5%。

2

兰州迈入“地铁时代”方便市民快捷出行

2019年6月23日,甘肃省首条轨道交通线路——兰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正式开通试运营,这也是目前国内首条下穿黄河的轨道交通线路,标志着兰州正式进入“地铁时代”。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总投资198亿元,线路全长25.9公里,设站20座,车辆A型6编组共26列。线路横跨东西,贯穿主城四区,与兰州城市走向高度吻合,基本将主城区所有重要交通节点“串珠成链”,成为城市跨组团的大容量快速客运走廊。

截至目前,1号线累计运营里程264万公里,累计客运量逾6242万人次,超过甘肃省人口总量;日均客运量达17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24.9万人次,2020年9月日均客运量18.96万人次,客流强度在全国已开通地铁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单线运营地铁城市客流强度排名第一,其他各项关键运营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显著改善城市交通秩序。累计开行列车11.85万列次,列车运行图兑现率100%,正点率99.98%。运营过程中,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不断优化行车组织方案,先后5次调整运行图,每日运营时间调整为16小时,三次调整行车间隔,行车最小间隔4分50秒。安全运营443天,在“端午”“十一”小长假等重要节点实现平稳运营,全年安全运营零事故,兑现打造“安全地铁、快捷出行”的庄严承诺。西站十字站、西关站、兰州大学站位居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客流量前三位。

自1号线开通试运营后,兰州轨道交通运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创造性采用非对称式运行图,通过超高峰时段采用不均衡运输组织方式,缩短行车间隔,增加上线列车数量,确保早晚高峰期间市民快速通勤需要,并密切关注客流变化及需求,对运行图适时进行优化调整,优化运输组织,采取增加备用列车、延长运营服务时间、压缩行车间隔等措施。运营时间从原来的6:30-22:00调整为6:30-22:30,运营服务时间延长半小时,工作日行车间隔由7分50秒缩小为6分20秒,全天运能增加10.53%;周末行车间隔由平均8分30秒缩短为平均7分50秒,全天运能增加11.82%。

在做好运营服务的过程里,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市民多元化乘车需求,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推出微信、支付宝等扫码乘车方式,并与银联等金融单位开展1元乘车活动,还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率先实现了“兰州轨道”APP与长三角地区城市轨道交通乘车码互联互通。运营一年以来,轨道交通1号线,串联城市交通各重要节点,畅通城市血脉。选乘1号线的市民、乘客,在预计时间内正点到达,出行路况心中有数,干净舒适的乘车环境,准时便捷的运营服务赢得了市民的认可,也让广大乘客对兰州轨道交通有了更多的期待。据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号线一期工程涵盖东方红广场至雁北路段,是联系城关区中心区与雁滩片区的主干轨道交通线路,串联起东方红广场商圈、兰州火车站交通枢纽、五里铺东部市场商圈和雁滩片区。截至2020年9月,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雁北路站、雁园路站、定西路站、公交五公司站、火车站站、邮电大楼站已完成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任务,目前正在进行附属结构及二次衬砌施工。全线盾构区间除公交五公司至五里铺区间、五里铺至定西路区间、雁南路至五里铺区间正在进行盾构隧道施工外,其他盾构隧道已全部贯通。

3

着力构建“全域公交”助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为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兰州市着力打造“全域公交”体系,大力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从2013年起,兰州市对市域内运营期满的县际客运线路实施“只报废不更新”政策,逐步自然减少班线车,并组建国有城乡公交运营管理公司同步开展县际班车公交化收购改造。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兰州市关于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兰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规划(2018—2025)》,形成了较为清晰“实施意见+发展规划”的指导纲领。

其中,《兰州市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作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交的延伸和农村客运的升级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体系(全域公交)由城市公交、城际公交、城乡公交和镇村公交四级公交网络组成。在全国率先明确提出,城际、城乡和镇村公交虽使用公路客运车型,按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同时,完善城乡公交线网。着力构建城市公交、城际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分层搭网、高效衔接、全市一体的“全域公交”网络体系。依托高速公路,以城际直达公交加强兰州新区、远郊区县与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依托国省道干线,以城际公交加强沿线乡镇、城乡接合部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依托国省县乡道路,以城乡公交加强县城与各乡镇及沿线农村的联系。依托县乡农村公路,以不同模式、灵活运营的镇村公交提高建制村和自然村公交覆盖率,大幅提高城乡公交网络的广度和深度。

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是脱贫验收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兰州贫困山区建制村常住人口较少,加之山区道路弯多弯急,不适宜9座以上车型运营,部分建制村无法实现通客车,一日一班的运营方式也无法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因此,市交通运输部门大力发展区域经营、预约定制的镇村“微公交”,提高建制村公交覆盖率,并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水平纳入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用行政村公交覆盖率100%替换农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指标。记者了解到,农村微公交方面,在城市公交和城乡公交无法覆盖、出行需求较小或相对分散偏远的农村地区,积极探索区域经营的预约定制式镇村“微公交”,允许在乡镇区域内使用9座以下车型(小型客车、商务车、小轿车),按照“一定五不定”(定经营区域,不定线路、不定班次、不定站点、不定时间、不定票价)的运营模式,通过电话预约、手机APP预约等定制式服务,保障农村居民村到村、村到乡镇的出行,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公交覆盖率。发展“微公交”时,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区域内贫困户,助力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

同时,加大城乡公交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力度,积极拓展“运游一体”服务,加快改善农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旅游的保障能力,积极支持传统村落、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农家乐”等乡村特色旅游区域开通乡村旅游公交线路。

此外,为满足运营安全以及交警部门的相关要求,行驶等级公路的城际公交和城乡公交使用公路客运车辆,并且按座位数核定载客人数,严格要求“一座一人”,运营成本大大高于城市公交,无法执行城市公交运价,同时国家和省市均未对城际公交和城乡公交出台明确运价规则。市交通运输部门与市物价局联合商定城乡公交票制票价,除区域经营的“微公交”实行市场定价外,城际、城乡和镇村公交客运均实行政府定价,鼓励优车优价,按最高不超过该线路公路客运票价的85%核定票价,在实际运营中公交企业按60—80%申请执行。

目前,全市已累计开通城际公交线路27条、城乡公交线路52条,投入车辆634辆,线路里程3148.7公里,年客运辆4519.9万人次。随着兰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兰州市已经初步建成了市、县、乡、村紧密相连的“全域公交”体系,建制村公交覆盖率达到100%。发车间隔越来越短、乘车站点越来越多,新能源车辆乘坐体验更佳、高等级客车安全性能更高,低票价政策经济实惠、公交运营服务热情温馨,已成为兰州市公共交通领域的一项惠民工程、民生品牌、口碑项目,全力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奔小康,让城乡居民共享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为促进兰州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4

开通黄河“水上巴士”做好山水生态文章

兰州是唯一一个黄河穿越市区中心的省会城市。如果将黄河河道的交通功能进一步开发,可以显著提升沿线的地块价值、城市品位,为整个区域的和谐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能够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公交都市创建期间,为了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兰州市充分利用“黄河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景观优势,努力做好山水文章、打造山水兰州,打造以串联黄河风情线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为主线的黄河水上巴士航线。2013年10月组建兰州水上公共巴士有限公司,2014年6月开通了6.6公里兰州港码头至十里店码头的黄河水上巴士一号航线,投放8艘32客座舷外机观光游艇,由此开辟了城市水路公共交通发展的新路径。2017年又相继开通了陆军总院码头至金牛街码头、盐场堡码头至陆军总院码头2条水上巴士航线,极大地方便了沿河两岸市民群众出行。经过六年的发展,兰州水上巴士从最初的1条航线发展到3条,线路里程20.1公里,投入水上巴士10艘,累计运行5万多个航次,运送旅客一百万人次以上,丰富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立体层次,成为集通勤出行、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出行方式,深受广大市民和外地来兰游客的欢迎和好评,已成为全国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

在发展水上公交的同时,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黄河水上旅游,2017年启动了兰州水上游客集散中心提升改造项目。目前全市黄河城区段共有游艇观光线路8条、观光旅游船舶8艘,重点打造兰州黄河风情水上旅游航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什川古梨园、黄河奇峡峡谷,两条城际生态与自然风光精品旅游航线开发力度。

5

引导低碳环保出行 构建“绿色交通”系统

近年来,兰州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全国“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等工程,在2003年全市所有城市公交全部完成天然气动力改造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全面加快兰州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制定《兰州市使用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兰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兰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府与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署《新能源汽车及电力储能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创建期共更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2773台,建设5个天然气加气站和28个充电站193个充电桩。兰州市2931台公交车全部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100%。

同时,为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2014年6月兰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项目建成投入运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财政分五年向企业偿还投资5003.83万元,投放自行车9880辆,覆盖城区人流密集区域,零距离接驳公交站点,一小时免费骑行,单车日均周转骑行6.8次。2018年,兰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公司喜获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颁发的“全国公共自行车行业优秀管理奖”。随着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迅速发展壮大,兰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2019年8月停止服务,5年累计租用人次达到4674万。

从2017年3月起,摩拜、哈罗、青桔单车相继进入兰州运营,目前投放运营共享单车6万余辆,成为慢行交通的重要力量。为切实规范共享单车运营管理,2018年9月市政府印发了《兰州市鼓励和规范互联网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细化了企业准入、限制和退出机制、经营管理职责。2018年10月市交通委委托第三方编制了《兰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总量需求评估咨询报告》,强化共享单车总量调控。

6

提升“幸福指数”“黄河风情线”成新名片

黄河风情线东起桑园峡,西至西沙大桥,全长42公里,面积22.87平方公里,沿线相继建成近水广场、音乐喷泉、龙源、体育公园等沿河景观,以及黄河母亲、生命之源、寓言城、平沙落雁等雕塑,是兰州市的核心景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开放式市内滨河公园,成为兰州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兰州黄河风情线项目的实施,主要通过新建人行步道、健身跑道、景观绿化等手段,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拓展城市绿化空间,丰富沿河景观带,对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构建良好的交通环境、完善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和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构建具有兰州特色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兰州市沿“黄河风情线”实施了黄河河道健身步道工程,计划建设西起西沙大桥东至天水北路黄河大桥的黄河河道健身步道53.6公里,打造近水慢行健身步道循环圈系统,并作为兰州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交通一起构成绿色交通的主体,把兰州打造成可持续、适宜居住、集约高效的城市绿色出行体系。今年以来,由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实施的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河道健身步道工程(七里河黄河大桥至雁滩黄河大桥未连通段)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实现了黄河河道健身步道“断点”联通,形成了黄河兰州段20公里的健身步道循环圈,满足市民游客绿色出行需求,进一步提升黄河之滨的魅力。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考察调研时,看着黄河两岸草木葱茏、鲜花绽放,人民生活幸福,发出了“黄河之滨也很美”的称赞。

【新闻数据】

3家:目前兰州市共有公共交通企业3家。

117条:兰州公交集团运营城市公交线路117条,运营线路总长度2626公里,运营车辆2931台(3808标台),日均客运量210万人次,年客运量7.8亿人次,年运营里程1.91亿公里,年运营收入5.7亿元。

3100公里:兰州城乡公交运营管理公司开通城际城乡公交线路77条,运营车辆634台,线路里程3100多公里,年客运量4519万人次。

6242万人次:兰州轨道交通公司运营轨道交通线路1条,线路全长25.9公里,2020年9月日均客运量18.96万人次,每月开行列车9000列次,运营里程20万列公里,运行图兑现率100%,列车正点率99.98%。截至目前,1号线累计运营里程264万公里,累计客运量逾6242万人次,超过甘肃省人口总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文/图

(责编:焦隆、陈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