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出乡村旅游反哺“三农”的甘肃路子

2020年10月24日09:04  
 

甘肃之美,美在山川,数乡村最为纯净;甘肃之美,美在文化,数乡村最有韵味;甘肃之美,美在人民,数乡村最为质朴。甘肃70%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广大农村地域广阔、生态美好、民风淳朴,原始纹理保留完整,传统文化保存完好。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捧着金碗要饭吃”的状况一度让这片希望的田野深感困惑。唤醒乡村沉睡的美丽,递给农民致富的“金钥匙”,发挥文化旅游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作用,甘肃文旅人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加快行动。

建设篇:唤醒美,引客来

——示范村引领。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绿色发展崛起战略,在中央和省上的支持下投入10多个亿,既注重以景区旅游为代表的“大旅游”多出点睛之笔,又促进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小旅游”遍地开花,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田园综合体10个,10个“样板村”、康县30个重点村正在加快建设,示范带动全省有生态人文优势的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国际范、甘肃味、乡土情”的甘肃乡村旅游已走出深闺,一笑一颦光彩照人,成为我省绿色经济的新型引擎。

——数字化赋能。通过发展乡村智慧旅游,运用好“一部手机游甘肃”,介入社交媒体和新技术,有效开辟了乡村旅游创收新热点、新渠道。

——走出去营销。全省文旅系统按照建设西部知名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将乡村旅游作为全省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打造文化制高点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乡村旅游走出去。去年以来,携手“一带一路”7个重要节点省份共同建立“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创建“一带一路”中国西部美丽乡村精品线(带),推出60 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今年,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开展“陇上花开·乡约甘肃”乡村旅推介,乡村旅游率先复苏;与西部9省区合作开展“环西部火车游” 旅游专列跨省推广营销活动,在全国旅游业界首次以火车游的形式联通了“陆丝”“海丝”,打造了“陆上邮轮”品牌,促进了西部省份乡村旅游南北互通、资源互补、市场共建、客源互送。我省乡村旅游的品牌辐射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据统计,今年5月,全省乡村旅游迎来省内游“小爆发”;7月中旬跨省游重启后,来甘游客涨幅超过280%,位列全国第一;截止10月8日,全省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5917.9万、实现收入175.17亿元,其中国庆长假期间接待730.7万人、实现收入21.6亿元,已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6.05%和95.3%。乡村游已占到全省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势头正劲,大放异彩。

致富篇:鼓口袋,富脑袋

——主攻扶贫业。近年来,省文旅系统坚持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攻方向,最大限度地把政策、项目、资金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农旅融合,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专业村1053个、合作社301个、乡村民宿3500家,农牧家乐19165户。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91家和13家,吸纳就业人口4700多人,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同时,在文旅部的支持下,联合相关省区市成立“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宣传推广联盟”、中国银行“三区三州”支行,通过跨省区互推线路产品、共享客源市场、加强金融支持等措施,有力带动了我省“两州一县”农民脱贫致富。

——带货农产品。以让美景做“背景”,让乡村做“货架”,全面提高乡村旅游对农产品的带货能力,一直是甘肃文旅人的心愿。全省文旅系统立足各地的“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大力推进“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产业和“香包、剪纸、砖雕”等农民手工技艺、艺术作品向旅游产品转化,产、销、游、购一体发展,做热了庆阳香包、静宁苹果、天水樱桃、兰州百合、陇南茶叶等甘肃乡土特产品,走出了一条以美丽乡村为依托,以农业为主要消费载体的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之路。

——造就新农民。我省乡村旅游一直将“富口袋”与“富脑袋”统筹兼顾抓,着力培育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旅游从业者,为造就新时代新型农民发挥文旅力量。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举办不同层级的文化旅游扶贫骨干培训班,对县(区)、乡(镇)分管领导、扶贫重点村干部、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民间工艺品传承人、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分批进行轮训,每年培训6000人以上,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储备了一支乡村旅游人才队伍。特别是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地域的封闭性和落后性,四邻八乡及省内外游客的到访以及主客间的交流,为乡村居民带来了市场化、法制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促进各个旅游村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乡村文化的活化再利用,创造乡土文化卖点,促进乡土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本转化,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让乡村风貌和群众面貌都美了起来。

据统计,近五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5%以上,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人数占到全省总脱贫人数的20%以上,全省已有55.46万贫困人口依靠乡村旅游实现了稳定脱贫,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获得感,我省乡村旅游在全国树立了“美丽战胜贫困”的生动样板。

展望篇:炼铁军,再出发

——新格局孕育新机遇。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我省农村地域广,农业人口多,城镇化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依然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乡村振兴是我省下一个阶段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旅游的大发展能够起到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多元经营、农村美丽繁荣的作用,乡村旅游必然迎来黄金发展期。甘肃文旅人充分认识到新时代赋予乡村旅游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变局带给乡村旅游井喷发展的机遇,而且我省乡村旅游近年来的新发展、新成效进一步强化了甘肃文旅铁军后发赶超的信心和底气。在“双循环”背景下,甘肃文旅人将致力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切实把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引擎作用、对地方经济的综合带动效应激发好、应用好。

——全省一盘棋夯基础。《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在即,全省文旅系统积极协调推进各地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依托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以全域旅游的要求把乡村旅游纳入城乡总体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点”上持续打造景区带动型、城镇依托型、廊道布点型、生态康养型、民俗体验型、农业观光型等类型的旅游示范村和专业村,打造4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在“线”上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通达通畅,持续优化60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对接全省公路、铁路、航空网络,融入周边经典旅游大环线、小环线;在“面”上全面构建以黄土高原为主的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河西走廊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以陇东南为主的山水田园康养度假体验区、以甘南临夏为主的民族风情体验区等四大乡村旅游板块。既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又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加快形成我省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点线面一体发展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

——甘肃乡村游谱新篇。新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乡村旅游大有可为,文旅铁军必有作为。今后,全省乡村旅游将贯穿一个总体思路: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乡村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为切入点,按照省上提出的“四以”和“四气”要求,推动全省发展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坚持四个基本要求:坚持家国情怀本色,把甘肃乡村旅游放在全国全省的大背景大格局下,对政策富矿快挖精炼,对兴农富农始终坚持,对生态环境用心呵护,对丰富宝贵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始终带着为故土家园和衣食父母着想的情怀去开发;坚持田园牧歌主色,立足甘肃自古地处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的交汇地的实际,尽可能把原生地貌、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好,切实让“青青田园色、悠扬牧歌调”成为甘肃乡村旅游主色调;坚持民营民富亮色,高度重视乡村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各领域、各环节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新型经营组织,以直接经营、参与经营或者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发家致富;坚持人间烟火气色,推动乡村旅游产品与农业产业各环节相衔接,活跃乡村土特产品现场消费,活化利用乡村文化,以接地气的“吃住行游购娱”留住农民、吸引市民,为我省农村地区聚人气、旺烟火气。做到六个加快:通过远谋近施,规范引导,特色发展,加快形成我省风格各异,优势互补,示范村、精品线、体验区“点线面”一体发展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快培育融田园度假、生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非遗制作及销售、乡村文创于一体的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加快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由“视觉消费”向“内容消费”转变;加快放大乡村旅游的“美好生活”属性,使乡村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精致生活的标配;加快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乡村旅游的进程,重塑在线农场、乡村生活直播、农创云商城等乡村旅游的消费场景,有力吸引全国20-40岁的优质客源来甘肃乡村旅游消费;加快推进旅游反哺“三农”,真正把农业作为旅游消费的载体,全面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责编:陈诚、焦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