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教育时评)
故宫博物院日前发布公告,在原有对中小学生免费的基础上,试行所有开放日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此举一出即引发各界好评,被视为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公共教育作用的有益尝试。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作用、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
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博物馆等打开大门,让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学校之外的“社会大课堂”,不仅可以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文化服务供给,也可以大大丰富校外实践生活。在故宫博物院的“沉浸式”文化大课上,学生们通过对文物展品的观察与了解,进行一次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对话,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深厚的民族情怀与爱国热情,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在充分激发“第一课堂”活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教育功能,推进学习资源的社会化,已经成为各地、各校构建德育新体系、打造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统筹校内、校外德育资源,加强一体化建设,开发具有各地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加强实践育人,用好各地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正逐渐形成。
当然,更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还需更用心、更精心。在内容上,需要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开发,策划适合未成年人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定期安排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与学生互动讲解;在方式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在形成合力上,将综合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推进馆校合作共建,加强师资联合培养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广大青少年而言,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中国自信的源泉,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希望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打开大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未成年人教育的过程之中,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