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潘凌亚教授——

心无旁骛做医生 满腔赤诚护生命

本报记者 王美华
2023年05月12日10:1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心无旁骛做医生 满腔赤诚护生命(时代需要白求恩精神)

“潘大夫,您知道为什么那么晚了患者还愿意等您看诊吗?”

“不知道。”

“因为您对第一个患者和最后一个患者是一样的认真负责。”

从医40年来,她是护士眼中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好医生,是患者心里的“潘妈妈”“潘菩萨”,她以守护生命为己任,为无数女性带去了健康和温暖。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妇科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潘凌亚教授。

“我最大的幸运是得到了协和的真传”

在潘凌亚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希望她能从事像医生这样的技术工作。“只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医生就能帮助别人。”潘凌亚说,父亲在她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经过刻苦努力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了第二军医大学。

1983年,潘凌亚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妇产科是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交叉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我希望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都能用到患者的身上。”潘凌亚说,出于对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的向往和对林巧稚大夫的敬仰,渴望不断进步的她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协和的研究生。

1988年,潘凌亚考取北京协和医院韩美龄教授的硕士研究生。“韩大夫是一位非常认真、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导师。那时候我每周二都要和她面对面汇报学习近况,比如看了什么书、临床上有什么问题等。”潘凌亚说,“我刚开始写论文时写得不好,韩大夫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帮我改,不厌其烦。她对学生的那种关爱和负责特别纯粹,让我非常感动。”

1990年,在当届只有两个博士生名额的激烈竞争中,潘凌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吴葆桢教授门下弟子。吴葆桢是林巧稚大夫的学生,在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大夫是我们科里公认的才子。当时我写一篇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综述,吴大夫前后给我改了16遍。他不仅教我怎样论述、怎样写作,还教我带着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开拓创新。每一次吴大夫帮我改后,我就连夜把论文誊写好,第二天一大早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当时留下的厚厚一摞手稿。”潘凌亚说,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等到这篇论文可以发表的时候,吴葆桢在作者一栏里划掉了自己的名字,保留了潘凌亚和韩美龄教授的署名。“什么叫不计名利、高风亮节?吴大夫就是这样,这件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2年,吴葆祯因病不幸辞世,潘凌亚转投“世界绒癌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宋鸿钊教授门下潜心学习,完成了学业。

“宋大夫高度近视,给我们看稿子、改稿子时,要把稿子贴到自己的眼睛上,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艰辛毕至。作为知名教授,宋大夫对患者充满关爱,没有一点架子。那时,有的农村患者来门诊需要查血项却找不着检验科,宋大夫就亲自把患者从诊室送到检验科的门口。后来我毕业留在协和,又得到葛秦生大夫、连利娟大夫等老教授手把手地帮带。”潘凌亚动情地说,“我觉得我最大的幸运就是得到了协和的真传——这些前辈用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把高尚的品格和对患者无限关爱、高度负责的精神传给了我们。后来我也成了博士生导师,我就秉承一个信念——当年我的导师是怎样带我的,我就怎样带我的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培养。”

做手术“就是拼命,从来不吝惜自己”

“潘大夫,救救我爱人,她才29岁,我们的小孩刚1岁……”

一天,潘凌亚接到一个求助电话,细问得知,求助者的妻子患有卵黄囊瘤,这是一种恶性程度特别高的生殖细胞肿瘤。患者来医院就诊时,肚子已经胀得很高,放腹水时抽出了不少鲜血。“肿瘤破裂出血,不能再等了,赶快上台开始手术。”潘凌亚当机立断,带领团队准备手术。

“这位患者的病变范围太广了,手术做得非常艰难——前后共有3组外科大夫上了手术台,手术从中午12点持续到夜里12点,终于成功切除了肿瘤,把患者救回来了。”潘凌亚说,之后几乎每年春节前后患者都会和丈夫带着孩子专程来医院看望,“我们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患者却一直记在心里,让人特别感动。”

从1995年扎根在妇科肿瘤专业以来,潘凌亚在协和已坚守近30年。妇科肿瘤手术复杂程度高,每一台手术都需要勇气、担当和评估。有人形容,潘凌亚每年的手术是“一个恶战连着又一个恶战”。她形容自己做起手术来“就是拼命,从来不吝惜自己。上了手术台,眼里只有患者,只有病变,为切除病灶一定不遗余力。”

协和被不少人视为“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前来就诊的患者数量很大。“最多的时候,我一天看过100个患者,平常也要约70个左右,需要不停地动脑,快速为患者做出诊断和处置。”潘凌亚说。

工作量如此庞大,潘凌亚却丝毫没有减少对患者的热情。一个潘凌亚曾经诊治的患者说:“病友们喊她‘潘菩萨’,因为看她出诊真是感动——下午半天门诊,经常要看到晚上八九点,即使这样,她也要求自己保持态度和蔼耐心,宁肯自己特别疲惫,也要对每一个患者交代清楚,特别是对来自边远地区的患者,更是格外和善,细致周到,尽可能帮助她们摆脱对疾病的恐惧……”

“我在门诊常碰到刚诊断出癌症的患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我内心都抱有极大的同情。”潘凌亚说,“试想一个健康人一夜之间变成一个癌症患者,这个人心理会经受多么大的打击!我们作为医生,就是要帮患者解决问题。如果患者找到我,无论如何,我要帮患者把病看完。什么叫把病看完?妇科肿瘤往往需要做一些检查,开完检查后我肯定要帮患者把号预约好,以免检查结果出来以后患者挂不上号、找不到我。把病看完是对医生基本的要求,但是要做到挺不容易的。”

除了健康,“还希望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

“潘大夫,求你帮我治好病,我儿子还在上大学,我想看到他毕业……”

“潘大夫,我儿子毕业了,我想看到他结婚……”

“潘大夫,我儿子结婚了,我想抱上孙子……”

在门诊,潘凌亚遇到这样一位患者,从她第一次来协和就诊至今已经十几年,“她第一次来门诊时有50多岁,满肚子的瘤子,我们给她做了手术和化疗。后来疾病几次复发,每次她来找我们,都非常恳切地对我们说她的心愿。”潘凌亚说,“这个患者的愿望特别纯朴,却非常打动我,我们对她全力以赴地进行救治。现在她已经抱上孙子了,状态也非常好。看到她实现心愿,我们医生也有满满的成就感。”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专业在国内享有盛名。每一年潘凌亚的团队在卵巢癌手术上都要攻克一到两个手术难点,技艺的精进、诊疗水平的持续提高,也使得团队越来越成熟。

“作为医生,除了让患者回归健康,还希望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潘凌亚说,子宫是女性孕育新生命的“房子”,随着肿瘤尤其是宫颈癌的年轻化,如何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是妇科肿瘤医生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潘凌亚曾接诊过一个罹患子宫肉瘤的高中女孩。“这是一种子宫恶性肿瘤,有医生建议把女孩的子宫切除以保住生命。女孩的父母就这么一个孩子,他们强烈要求保住孩子的性命。我之前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病理看着凶险,实际上预后还可以,我就和女孩的父母做思想工作——‘你们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孩子活着,当然可以理解,可你们得为孩子着想,等你们不在了,孩子没有家、没有丈夫,她一个人会不会孤单和痛苦?保留子宫就是留一个希望,让她以后的日子好过一点。’”潘凌亚说,后来女孩的父母接受了她的建议,女孩的子宫保住了,预后情况也不错,现在女孩已经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律师。

“做医生就是要心无旁骛,对患者高度负责。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一定还会学医!我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工作,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帮助到更多的人。”潘凌亚说,“协和百余年,代代妇产科人薪火相传,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我作为一个普通医生,不过是尽职尽责而已,并没有比别人多做了什么。我们的前辈林巧稚大夫、宋鸿钊大夫、韩美龄大夫、吴葆桢大夫、连利娟大夫、黄荣丽大夫、郎景和大夫……都是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一辈子,每个真正的协和人都是这样的。”

(责编:焦隆、周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