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甘肃要闻

苦水木偶 方寸戏台间指掌舞绝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葛 强
2025年02月04日09:25 |
小字号

在永登县苦水镇,每逢过春节及二月二,闹社火、唱秦腔是每个村保留的节目,其中苦水木偶戏就像一股艺术清流,缓缓地流淌在村民们心中。

大年初五,在苦水镇寺滩村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苦水木偶戏,演员们手中掌控穿着戏服的木偶,表演着脍炙人口的秦腔折子戏。众多爱好秦腔和苦水木偶的戏迷们听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表演结束后,苦水木偶的传承人李慧娓娓道来,向记者讲述了苦水木偶的前身今世。

永登县苦水镇民俗、民间文化自古兴盛。苦水木偶戏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2006年,苦水木偶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李慧就是苦水木偶的代表性传承人。苦水木偶戏,又叫泥头子、肘猴子,唱腔用秦腔,表演形式独特,艺术品位较高。明初随山西、陕西移民迁入而传来,兴盛于清朝中期。起初主要在田间地头、人家院落以清唱的形式出现,逐步形成10人左右的自乐班、小型戏班。木偶没有面部表情,只是眼睛、嘴动,全凭形体动作表现。不论提袍甩袖、吹胡瞪眼,还是耍刀弄枪、翻转舞打,动作灵活干净、表演娴熟利落。如今,苦水木偶的表演者们在致力于文化保护的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农村“守艺人”的新风貌。

李慧是苦水镇寺滩村人,学习表演杖头木偶戏已有十余年,最开始跟着甘肃省木偶剧团的师傅学习,到后来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并且成立了自己的团队——永登玫香秦声艺术团,时不时也会外出表演。

“我没有工作,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村妇女。”李慧手里边说边侍弄着她最喜欢的一个木偶,为木偶整理衣物,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给自己都舍不得买衣服,但舍得给它们买,有时候也会自己动手做。团队都是同村的老人,平时各忙各的,闲暇时就聚在一起排练。我们这辈人大多都喜欢秦腔,以前条件有限,现在时代不同了,只要喜欢就可以有很多途径去学习,我们也赶上了好时代。”李慧说道。

“表演苦水木偶戏刚开始是因为感兴趣,再后来就把一个个木偶当作自己的孩子,花心思打扮它们,带它们走出去,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能够‘延长’它们的生命。”李慧说,木偶在手中如同拥有生命,或喜或怒,或跑或跳,辗转间一段表演已经完成;表演者要将自己的感情传递给木偶,才能达到人偶合一的效果。

永登玫香秦声艺术团目前有二十多人,其中有退休大夫、老师、农村大叔。李慧坦言:“这条道路上,我们并不孤独,获得了很多的支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非遗示范学校教学,都有我们的身影。”

今年77岁的板胡手王玉庭是苦水镇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十几岁开始学习板胡,后来跟着老艺人王占省学习苦水木偶戏。现在,他不仅会演木偶戏还是团队里的乐手担当。他说:“原来当老师没时间,退休后空了下来,就一门心思扑在唱秦腔上,家里人也非常支持。”

“非遗要从孩子抓起。”在农村生活了半辈子的李慧深知农村文化发展的痛点及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2022年6月,永登县苦水镇中心小学被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示范学校,每周三都会安排非遗教学走进课堂,李慧也会来到学校教孩子们唱秦腔、演杖头木偶戏。

来源:兰州日报

(责编:邵兰、周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