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理论·时评

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②

本报评论部
2025年02月12日10: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人民观点)

巩固来之不易的反腐成果,必须准确把握腐败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更新和升级反腐对策,既严厉惩治具体的腐败行为,也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如此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

搬到同一个小区,聘用同一个保姆,先熟络感情,再勾兑利益……前不久播出的反腐专题片《纵深推进——贵州正风肃纪反腐》中,一个行贿者竟以如此方式“围猎”自己的“发小”,铺垫之久、用心之深,令人吃惊。

不法分子不择手段、变着花样展开“围猎”,对党员干部是个长期考验,一次不慎,就可能陷入泥淖。近年来,一些干部因此落马。可见,诱发腐败的“污染源”依然存在,清除腐败这个最大威胁任重道远。

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反腐败斗争新情况新动向的精准把握。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反腐败斗争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

从现实情况看,腐败与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87.7万件,其中涉及省部级及以上干部73人,纪检监察干部3375人。高压态势之下,仍有人不收敛、不收手、不知止,旧患尚未根除,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挑战又摆在面前。

从认识层面看,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仍在干扰人心。官本位、特权思想等腐朽观念影响尚存,拉关系、走后门等文化糟粕仍有市场……一些腐败现象树倒根存,稍有懈怠就可能死灰复燃。

今天的反腐败斗争,已进入深水区。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贪腐方式不断改头换面,贪腐行为更加复杂隐蔽。巩固来之不易的反腐成果,必须准确把握腐败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更新和升级反腐对策,既严厉惩治具体的腐败行为,也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这一明确要求,直指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形势下推动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深化指明了实践路径。

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对腐败零容忍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态度。从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到风腐同查同治、力争将腐败连根拔起,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

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看上去类型不同、危害程度不同,但互为表里、同根同源。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就是因为小事小节上模糊了边界,最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丢掉了操守。从一包烟、一饼茶、一瓶酒、一顿饭的放任自流,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腐败行为则会助长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少数干部的腐败,导致一个地方、一个领域的政治生态受到严重污染,这样的教训十分深刻。

由是观之,最大限度压缩腐败滋生的空间,就不能反腐是反腐、纠风是纠风,而要双向包抄、形成配合。“由风查腐”“由腐纠风”,要善于抓住“线头”、扯出“线团”,在解决具体个案问题的同时,铲除共性根源。

比如,严惩受贿者,同时追究行贿人的责任,“围猎”和被“围猎”的空间就会被压缩;严查违法违纪者,打招呼说情的也记录在案,来自外部干预的压力就会减小。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才能既刮掉腐肉,又净化土壤,防止反弹回潮。

从源头着力、向治本深化,意味着反腐败工作的强度增加、难度加大。这是形势所需、人民所盼,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

在这场远征中,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不意味着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成绩面前,尤须保持清醒,不能低估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腐败一日未根除,就要永远吹冲锋号,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

在这场硬仗中,要克服疲劳厌战的情绪。打最硬的铁,须是铁打的人。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短时期内暴露的问题可能会增多,这恰恰意味着我们敢于直面问题,正向着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目标不断前进。要坚定必胜信心,不断提升治理腐败效能,推动风气持续向好。

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共有现象,也是严峻挑战。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建设,如此高度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体系化的方式推进自我革命。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更奋楫。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一以贯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责编:高翔、焦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