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好汽车下乡“加速踏板”

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农村小康家庭的标配,折射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也打开了提振消费、刺激内需的新蓝海
鲁西南地区一个乡镇的街道上,路两侧停满汽车,令人有种“虽回乡但依然在城里”的感觉。
令人感慨的不只是“京N”“沪C”“苏C”这些外地牌照,还有挂着本地“鲁J”牌照的各种汽车。有合资品牌,也有自主品牌。其中有几万元钱的微型车、紧凑型车,也不乏“造车新势力”价值几十万元的新能源汽车。过去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的低速四轮电动车“老头乐”,已然不多见了。
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农村小康家庭的标配,折射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也打开了提振消费、刺激内需的新蓝海。在政策奖补、设施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农村汽车普及率,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居民购买汽车,响应场景化需求是消费主因。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微型车大显其能;进城务工、进厂上班,小轿车代步无惧风雨;全家出行、进货载客,7座多用途车备受欢迎。与城市一样,农村汽车消费也具有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型特征。把握好这些消费特征和消费需求,才能实现促民生与扩内需的双赢。
犹记得几年前春节返乡,笔者还要开着新能源车去临近县城找充电桩充电。如今点开手机地图搜索“充电桩”,小小乡镇已有五六处充电设施,快充、慢充都有分布。激发农村地区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活力,完善汽车服务基础设施是重要着力点。如果户户划有停车位、村村都有充电桩、乡镇皆有汽修厂,农民买车用车的意愿将更好释放出来。
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快速提升。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也蕴藏着改造升级机遇。许多自然村的通村公路,路面宽度仅三四米,汽车会车较为困难。《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提出,深化推进“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低等级道路提档升级,人员物资流通会更顺畅,汽车消费也会更兴旺。
以皮卡为例,它能载货、能越野,但在国内农村并不流行。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我国不少村庄道路狭窄、院落较小,不方便行车、停车,而且皮卡售价贵、油耗高,许多家庭负担不起。这也给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启示。加强市场调研,尝试研发生产适合我国农村使用场景的车型,既皮实耐用,又轻便经济,说不定能有不错的市场商机。
畅通二手车流通渠道,也是促进农村汽车消费的重要方面。赶集上店、进城下乡,农民购买汽车更注重实用性,美观性、奢华性并非首选因素。正因如此,较为便宜、不怕脏损的二手车在农村地区大有市场。通过返现、返券等举措促进二手车下乡,让二手车像新车一样规范交易、自由流通、放心消费,有利于满足群众差异化需求,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汽车带来的便利。
潮流所向,势不可挡。从独轮车、地排车,到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再到乘用车、商用车,广袤乡村随着交通更加顺畅、出行更加便捷而愈发充满希望。踩下汽车加速的踏板,乡村全面振兴的路途必将更加畅达。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