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和阁之美

天下多阁。我所知道的阁,多由读书起。读杜牧《阿房宫赋》,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句;读王勃《滕王阁序》,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折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为“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几句唏嘘不已。
随着年岁增长,开始工作、行走,我见过各种各样的阁。也许是因为怀有很深的家乡情结,我还是觉得安徽和县的和阁最美。它既有建筑之美,又融入小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生活当中,成为一座城市不可忽视的元素。
和阁就在城里,离我家所住的小区只有1公里远,经常成为我散步的目的地。外地的朋友来玩,我也常带他们去看,品味蕴含其中的文化意涵。
和阁坐落于和县镇淮古街南端。前方濒临悠悠流淌的得胜河,河水波光粼粼,白鹭随意翻飞;正前方是镇淮古桥,桥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文昌塔。和阁与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幅充满古韵的画面。
和阁楼体方正,阔10米、深10米、高10米,像一只超大魔方。屋顶四脊如同翅膀一般向四周舒展,仿佛随时准备振翅高飞,充满灵动之美。顶部攒聚成球状,造型独特,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四面屋檐之下,每面都有10只仙鹤雕塑。仙鹤姿态各异,或展翅欲飞,或引颈长鸣,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建筑。建筑采用斗拱结构,斗拱之间相互交织、层层叠叠,不仅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体现。
下面分为两层。
底层墙体四面各有4根红色金柱,不仅起到稳固建筑的作用,更增添庄重与华丽。东西两面金柱之间皆窗。南北则两边设窗,正中各开六扇红色大门,南北通透,空气自由流通,阳光也能肆意洒入。门上皆镌有鎏金梅兰菊瓶花,又有绿竹数竿,使人想到“四君子”的风流神韵。
大门朝南,两侧有联,曰:“登斯楼水抱山环气势恢宏都来眼底,逢盛世笔歌墨舞发扬出新光照人间”。落款为“历阳老民九十有四秋水书”。上联表现和阁气势不凡,下联歌颂时代。秋水姓李,是尤擅草书的诗人、书画家林散之的女婿,也是一位书画家。
门楣上悬挂着金字匾额,上书“林散之书画院”6个大字,系林散之长子、书画家林筱之题写。和县自古有不少名门望族,今日的林氏家族亦多书画名家。
二层南面,挂有篆书“和阁”二字,韵味古朴悠长。四周设有走廊,可以漫步。
我曾到和阁内部参观。底层现辟为书画院教室,置有林散之半身铜像。每周五下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安画派画家穆庆东都会在这里免费辅导和县的书画爱好者作画,有时还举办笔会等活动。
沿着木质楼梯拾级而上,便可到达楼上。站在檐下凭栏远眺,大半的和县及马鞍山市区美景尽收眼底。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万里长江如带,云雾缭绕其间,仿佛一幅水墨画卷;近处,得胜河碧波荡漾,文昌塔凌空独立,镇淮古街宛如游龙,在诉说着腾飞故事。
和县以“和”为名,一直倡导“和文化”,这里区位优良,有历史、有故事,文化内涵丰富。和县的“和”,是人与自然、社会、内心之和谐。
和县古名历阳,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属扬州地。和县地处战略要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战事频仍。公元6世纪中叶,北齐与南梁在历阳联盟,改历阳为和州。这也是今日和县之名的来源。
和县是移民县,历史上南北朝、明代等均有大量移民迁入。《和县标准地名录》显示,如今和县很多村庄的原始村民,都是从江西迁来。三峡移民分布各地,和县就有数个安置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相处之中“和”的价值不言而喻。
从镇淮古街北端南望,和阁恰如一面巨大的照壁,将街区分隔成两部分,拓展了古城的景深,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沉浸在历史与文化的交融氛围之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