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社会·各地

青砖黛瓦映古今 绿美乡村入画来

西固区加力推进“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2025年04月21日09:35 |
小字号

青砖黛瓦间,古今风貌交相辉映;山水相融处,村民正抢抓农时种瓜栽菜。站在“古渡河口”远眺,乡村振兴示范带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西固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八大美丽”,做好“四篇文章”,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眼下正是植树增绿的好时节。日前,西固区机关干部职工和志愿者来到“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大家挥锹挖土、扶树正苗、培实新土、浇水定根,用心种下一株株树苗。在和煦的春风中,新苗错落有致、迎风挺立,在微风中孕育着一片绿色希望。当天,共栽植海棠、美人梅、桧柏500余株。

“以前的109国道两旁脏乱差,现在整齐干净,还栽了不少景观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养了绿植、果树,家里家外都很美。”西固区河口镇群众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

西固区按照“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绿美环境”标准要求,扎实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攻坚行动。组建联合执法队伍,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公安、交警、环卫、各村“三委”班子等协同作战,对国道沿线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问题开展“地毯式”清理,修缮青砖围墙5处,彻底整治脏源点20余处,清运垃圾50余吨,提升改造墙面75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绘就宜居新蓝图,西固区以规划为引领,编制《西固区河口镇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立足村民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资源,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因素,不搞大拆大建,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大力发展“庭院+休闲”“庭院+手工艺”,实现了颜值提升和空间布局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增收的“铁饭碗”。

在规划中,西固区按照优势区域集中、生产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的原则,形成以河口村为中心,咸水村、岗镇村、张家台村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农文旅优势片区,以109国道沿线风貌提升为“主轴”,通过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整体风貌提升,确保“廊道”沿线保持干净、整洁、美丽、有序,逐步把美丽乡村“盆景”串联成“风景”,让生态绿成为乡村振兴的最亮底色。

走进河口村,一排排砖瓦砌筑的牛舍整齐划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奶牛映入眼帘。村民们调配饲料、喂牛、挤奶,笑脸上流着汗水,身上带着一股干劲与闯劲。“合作社现有奶牛1300头,日产鲜奶13吨。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下,农场将会越来越好。”兰州欣源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盛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西固区加快古镇景区业态布局和文化建设,深挖区位、交通、产业、文旅等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服务体验,持续焕发古镇经济活力。引进牧心草莓番茄、米修斯水果番茄等新品种,打造张家台“黄贵妃”西甜瓜、“果乐蔬香”精品果蔬等具有河口特色的高原夏菜品牌。全力推动河口镇欣源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市首个“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奶牛养殖全产业链。持续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猪、奶牛、家禽养殖等产业,养殖量分别达到3500头、1200头、35000只,养殖产业成为河口镇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经济,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固区全力实施河口古镇恢复建设项目,完成了37户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工程,打造了“四街四门四牌楼、一楼一桥一码头”的核心景观群,建成喀啰川广场、古镇漂流、十里黄河金岸等观光旅游景点。

该区在推进“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依然把项目建设作为“重头戏”,整合各类资金1600余万元,谋划、申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13个。八盘村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资产权属归位账务分设试点任务,3宗衔接资金项目进入兰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招采。同时全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摸底和分类梳理工作,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协助注销未运营合作社2家,申报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项目,落实补助资金60万元。

来源:兰州日报

(责编:邵兰、焦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