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教授敏春芳开展语言接触研究,记录保护濒危语言——
守护语言“活化石”(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人物小传
敏春芳,1969年生,甘肃临潭人,兰州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职兰州大学后,开始进行西北民族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出版8部著作。获评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重复播放几十秒语音,兰州大学宏远楼里几个学生正在“破译”一串字母构成的“密码”。学生们几番尝试后,敏春芳才揭开谜底:“这句话的大意是,喝着盖碗子三香茶(东乡族特色茶饮),吃着刚出锅的油香(东乡族特色面食),海阔天空地聊天……”
这段语音录制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当地人在用方言讲述饮食习俗。“方言就像一块块‘活化石’,连接着历史和现实。”敏春芳说。
1
28万条语音数据、1900小时影像记录,创建西北地区濒危语言动态语料库
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包括词汇借用、结构干扰等内容,能够反映当地文化习俗、艺术传承、民族交融和社会组织等关键特征。“西北地区是语言研究的富矿,语言之间的接触随处可见。没有‘亲属关系’的几种语言长期共处于一个地区,就会呈现出一系列区域特征,我们将其称作‘西北接触方言’。”敏春芳说。
历史上,西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古道,多民族群众长期繁荣共生。“一条街使用不同语言的现象在西北地区普遍存在。这里是语言接触研究的‘自然走廊’。”敏春芳说。
然而,这里的方言几乎全靠口口相传,很难找到专属文字。“如果任由方言在历史中‘消音’,那么很多其他研究就会捉襟见肘。”敏春芳感受到推进研究的急迫性。
敏春芳全身心投入西北方言“活化石”的研究和保护。近年来,她主持申报的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先后获批,她还牵头成立兰州大学语言接触研究中心。去年,敏春芳团队的“语言接触视域下西北民族地区濒危和接触语言研究”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成为全国24个团队获批项目之一。
经过多年研究,敏春芳团队还建成了国内首个西北地区濒危语言动态语料库。整个语料库内,28万条语音数据、1900小时影像记录和40多个类型的语法矩阵成为珍贵的原始资料。
2
住窑洞帐篷,寻发音合作人,在田野调查中制作声音档案
研究语言,只靠啃书本,可以吗?
敏春芳用多年的经验回答:远远不够。“田野调查是分析的基础,要先到一线,收集整理到最纯正的方言,做到‘无征不信’。”
做好田野调查,必须先到方言使用地去听去记。多年里,敏春芳和团队成员成了高山草原、田间地头的常客,经常沿着河西走廊、河湟谷地一路行进。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不少调研点都非常偏远,海拔、气候、交通都成了团队面临的挑战。
“大家经常住在没通水电的窑洞里,白天在牧民帐篷里采集发音样本,夜晚围炉整理数据。平时自己用麦秆烧火做饭,深夜窑洞外面不时传来狼群呼号……”敏春芳回忆起在牧区的调研常态,并不以之为苦。
长年累月下乡调研,最终汇成了一段段宝贵的音频、一本本记得满满当当的田野手册,让散落民间的方言得以保存和延续。最近的大型集体调查中,田野手册上记录了3000多条东乡语、保安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词语,有大约40%的内容被红笔标注为“正在濒危”“濒危”。
克服自然挑战靠毅力,解决“人的问题”则更需要耐心。
能否找到合格的“发音合作人”,是敏春芳每次调查中着重关注的问题。2020年暑假,敏春芳和学生们在甘肃武威市调研当地汉语方言。为了准确把握发音声调的变化,他们将城区按照东西南北划分区域,每个区域里找老、中、青、少等各个年龄段的发音合作人。一个暑假里,团队成员一对一访谈了近百人。
对于一些特定发音合作人的语料收集,敏春芳的要求是一字不漏。2024年初冬,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听到附近有一位会说保安语的保安族老人,敏春芳冒着风雪,直奔老人放牧的帐篷。她坐在毛毡上,细细记下老人吟唱的保安语歌谣。
为了深挖几个“功能词”,敏春芳常常要形影不离地陪在发音合作人的身旁,做家务、干农活、赶大集、打电话……发音合作人无论做什么,她都边听边记。“一起煮一锅洋芋、打一次连枷(拍打谷物使其脱粒),闲谈间,很多珍贵的语料就有机会缓缓流出。”敏春芳说。
3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方法,为语音语调画“心电图”
研究古老的语言,除了口耳相传,还能找到新办法、新思路吗?
作为参与田野调查10年多的“老队员”,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宋珊体验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办法”。2013年,宋珊第一次接触方言调查时,敏春芳推动应用的“汉语方言处理系统”带给她不小的惊喜。
“相较于完全依靠手抄笔记的传统方式,系统具有很强的方言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能让调查更加精准高效。”宋珊举例说,她从小生活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但要系统研究当地方言,面对海量的语音、句法等,还是感到压力不小。
“从语音方面看,系统可以在收集好语料的基础上,识别单字音声调、连读变调等,并据此绘制语图,语音的‘阴阳上去’以视觉化形式呈现,就像画了一幅‘心电图’,还能据此辅助生成辅同音字汇表。”宋珊说,“新技术就像研究加速器,不仅能提升前期记录、简单分析的效率,也为后期转写基本词汇、语法例句和长篇语料等内容提供准确参考。”
目前,“汉语方言处理系统”已经升级到第九版,各类功能持续完善。此外,他们把多种国际音标输入法纳入应用范畴,语料库分析、计算语言学、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先后启用,分析的精准度不断提升。
除了技术手段,敏春芳还总结归纳出一系列研究方法。“不能只盯着语言本身,还要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民族社会学、分子人类学融会贯通,这是语言接触研究的‘三把钥匙’。”
敏春芳说,通过历史比较语言学角度的分析,可以建构语言的谱系树,进而判断出不同语言之间是亲属关系还是接触关系,再通过民族社会学的对照和追溯,对比分子人类学的现有证据,就能梳理出某些地域方言使用者的历史迁移情况,为反映当时的地理变迁、文化交融提供参考。
“我们的研究表明,汉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我们团队的研究方法,也为全球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敏春芳很自豪,“天气转暖,我们即将开始新的田野调查。虽然甘肃、青海的两条线路走过多次,但我依然相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记者手记
努力让“冷门绝学”不绝
相比于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等,方言研究似乎不那么受关注。但实际上,在西北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口口相传的地方汉语方言、民族语言等面临着消失风险,渐渐陷入“濒危”,相关研究也成了“冷门绝学”。
面对挑战,敏春芳带着团队开启了10多年的记录保护工作:进草原、上高山、访农家,她和学生们倾听、记录,在田野调查中收集一手资料。收集到活生生的“文献”,就有了治学的底气。“三把钥匙”不仅延续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精华,更配合当代技术手段打开了综合视野,厘清了不少关键问题。
“双脚沾泥才能触摸语言温度。”敏春芳的学生张清禹曾在田野手册上写下这句话,采访后,我细细回味,深以为然。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3日 第 06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