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有事找书记”让难题不再难

如何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如何让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家门口”得到及时解决?
金昌市金川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于去年12月中旬起创新推行“有事找书记”工作机制,以强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责任担当为核心,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整合多方资源力量,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服务温度与化解力度。
畅通渠道:群众呼声“一键直达”
“有事找书记”,首要解决的是群众“找得到”的问题。
金川区各村(社区)将党委书记联系方式醒目印制于“便民服务卡”,并通过公开栏、网格群、上门讲解等方式广泛宣传,确保群众遇到困难时能第一时间找到“主心骨”。
“张书记,我眩晕症犯了,浑身没力气……”今年4月,金川区龙门里社区空巢老人王丽君眩晕症发作,紧急求助社区党委书记张宁。
接到老人电话后,张宁立即行动,不到10分钟就将热腾腾的馄饨和糖水罐头送到了老人家中,并讲解临时救助政策,安排网格员持续关注。
“有事找书记”不仅是群众求助的通道,更是党组织主动发现问题的触角。金川区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网格员常态化走访入户,听取群众意见,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排查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
金川区滨河路街道龙广里社区党委书记朱占存对此深有体会:“居民愿意‘找书记’,是对社区党委的信任。我们要主动‘迎上去’发现问题,‘靠跟前’了解问题。”
一次,他在走访中了解到居民姚丽琼突发脑梗半身不遂、生活陷入困境,立即主动为其申办临时救助并安排专人照护,减轻了一家人的负担。
担当作为:群众有了“主心骨”
金川区宁远堡镇下四分村村民王曰军夫妇遭遇严重车祸。村党支部书记王兴礼第一时间探望,紧急协调村级爱心公益金捐助2000元,并联动金川区民政局落实9500元临时救助,通过水滴筹筹得善款1.89万元。金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同步施援,确保二人得到及时救治。
“‘有事找书记’不是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王兴礼说,“我们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既要解决问题,更要持续关怀。金川区要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对已协调处理的事项持续关注,用心用情做好暖民心、解民忧、防风险的“后半篇文章”,防止问题反弹。
今年3月,金川区龙岗里社区居民高小梅的丈夫确诊尿毒症,每周需三次透析,其家庭陷入经济困境。
龙岗里社区党委书记白玉蓉了解情况后,立即协助为其全家成功申办每月1564元的低保金。
帮扶不止于此:社区开展“结对帮扶”送物资,联系医生上门健康指导,将其小女儿转至公立幼儿园,每学期学费从4000元降至400元……
在难题面前,金川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们坚决挺在前面,担当作为,协调各方资源,成为群众最信赖的“主心骨”。
机制融合:织密基层治理立体网络
金川区注重制度集成,将“有事找书记”与12345“接诉即办”平台、“连心促治理”1456工作法紧密衔接。12345处理日常普遍性诉求,“有事找书记”主攻“三重”难题,“1456工作法”提供系统化治理框架,三者共同编织起一张响应高效、化解有力的基层治理立体网络。
据统计,该机制全面推行以来,金川区已有效解决群众“三重”诉求123个。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治理,金川区以“有事找书记”的小切口做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文章,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展现了新作为,为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贡献了可借鉴的经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