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本网专稿

行进中国|马铃薯种植哪里强?甘肃定西有话说

人民网“行进中国”甘肃调研采访团
2025年09月23日10:44 |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小字号

九月的陇原大地,秋意渐浓,在甘肃省定西市的雾培大棚里,微型薯挂满支架,为后续种植提供优质种源;万亩种植基地中,农民抢收、装运,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精深加工企业内,“定西宽粉”等产品发往国内外……小小马铃薯串联起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黄金产业链,为定西“种”下发展新希望。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内,马铃薯植株枝繁叶茂。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内,马铃薯植株枝繁叶茂。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带着对“定西种薯为何强”的疑问,记者走进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育种温室。一人多高的马铃薯植株枝繁叶茂,枝条上悬挂着翠绿浆果格外显眼,乍看与小番茄有几分相似。

“这些是培育新种薯的‘种子工厂’。”该研究所育种与研发经理林宏熹托起挂有浆果的网袋解释,“它们由人工杂交授粉培育而成,每颗浆果切开后‘藏’着大约200粒细小的种子。研究所每年能生产约20万粒杂交种子,但筛选优良品种并非易事。这些种子需经过5到8年严苛选育,先培育幼苗,再田间试种观察,最后对产量、口感、抗病性等指标反复淘汰验证,最终留下一两个兼具多重优点的优质品系作为候选品种。”

除育种温室,雾培生产室也是马铃薯原原种繁育的关键场所。这里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林宏熹掀起覆盖在雾培装置上的白色膜帘,微型薯成串悬挂,如颗颗“金豆”光鲜饱满。“这些是繁殖高质量马铃薯‘后代’的种薯,在温度18—25℃、湿度70%—80%的环境中能健康成长。”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雾培生产原原种。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雾培生产原原种。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该研究所长期专注马铃薯脱毒原原种、原种及商品薯的研究、生产与销售,年生产脱毒试管苗6000万株,原原种近1亿粒,为定西种源质量稳定提升筑牢根基。

依托强大培育能力,定西市原原种年产能达18亿粒,脱毒种薯年产量超220万吨,远销国内10多个省市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解决了“有好种”,如何多种好薯?

鲁家沟镇“引水上高山 旱塬变良田”的标语格外醒目。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鲁家沟镇“引水上高山 旱塬变良田”的标语格外醒目。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区,因水资源匮乏,过去“靠天吃饭”。“我们引洮河水,通过两级泵站提升400多米至山坡,经115公里管道注入15座调蓄水池,再用滴灌口将水肥精准送到作物根系。”鲁家沟镇镇长张虎天介绍,“土地得到平整、种植有了结构,让‘水不上山、田不成片’成为历史,现在群众种薯信心足,日子更有奔头。”

鲁家沟镇引洮水浇灌的马铃薯原种长势旺盛。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鲁家沟镇引洮水浇灌的马铃薯原种长势旺盛。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有水,还能赚钱,当然愿意干。”甘肃宣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聚东是直接受益者。他在鲁家沟镇花岔村流转近3000亩地种薯,“以前旱年连本钱都收不回,现在有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和物联网墒情监测系统,能精准供应水肥,还用上了大型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提高种植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亩产从2800斤涨到8000多斤,这笔账,划算!”

数据显示,2025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91.87万亩,标准化种植达250万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含量最高达26.4%、淀粉含量超18%、蛋白质含量近2.44%,凭借高粉、耐储藏的特点,是加工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的上好原料,为后续的精深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定西市以精深加工和食品工业为抓手,目前已培育28家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加工能力达96万吨,形成了“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定西宽粉—主食产品—休闲食品”的完整加工链条。

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马铃薯系列产品。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马铃薯系列产品。人民网记者 周婉婷摄

在众多马铃薯加工产品中,“定西宽粉”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铉淄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纯马铃薯即食汤粉、精制土豆粉、高端礼盒等7大系列33款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定西市已培育131家“定西宽粉”加工主体,年产能超25万吨。2024年,“定西宽粉”产量19万吨,产值突破39亿元,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成功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韩国等国家,让世界尝到了“定西味道”。

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包装粉条。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包装粉条。人民网记者 米媛摄

从科研育种的“精耕细作”,到种植环节的“水到渠成”,再到加工销售的“链条延伸”,定西马铃薯已从“不起眼”的农作物,转变为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点亮好日子的“黄金果”。(万世成、陈栋、王绍绍、周婉婷、高翔)

(责编:席娟娟、王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