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甘肅省統籌推進抗旱減損和田間管理

抗旱保豐收 科技提單產(打好奪取秋糧豐收這場硬仗)

本報記者 董洪亮 王 浩 王錦濤 李曉晴
2023年09月25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抗旱保豐收 科技提單產(打好奪取秋糧豐收這場硬仗)

無人機飛過,水霧均勻噴洒。在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抗旱小分隊深入田間,指導“一噴多促”。“不到2個小時,300多畝玉米喝足了‘營養液’,促增長、促灌漿、保產量。”東樂鎮城西村種植戶黃國榮說。

農機隆隆駛過,圓滾滾的馬鈴薯從土裡“跳”出。白銀市景泰縣萬畝馬鈴薯基地迎來豐收。採收、分揀、裝袋,平均每天有600多噸馬鈴薯從這裡運出。

從河西走廊到隴中大地,再到隴上江南,秋糧進入生產關鍵期。今年6月以來,河西及中部地區旱情蔓延。甘肅省一手抓抗旱減災,最大程度降低損失﹔一手抓田間管理,統防統治,穩長促壯,以豐補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甘肅省千方百計挖掘糧食增產潛力,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200萬噸以上,從2019年開始,實現從糧食產銷平衡省到淨調出省的歷史性轉變。

全力供水,抗旱保產

河道來水偏少、水庫蓄水減少……面對嚴峻旱情,甘肅省各地各相關部門全力調水供水、加強監測調度、優化技術服務,最大程度減輕旱災損失。

一本“用水賬”,水利部門算了又算。“我們灌區緊急調來45萬立方米灌溉水,3個鄉鎮均分,能滿足1.2萬畝農田用水。”武威市古浪縣古浪河水管處東干渠水利管理所所長麻海石說。

連日來,管理所員工晝夜值守,精細配水。“我們及時開閉閘門,精准放水,把來之不易的水用在刀刃上。”麻海石說。目前古浪河灌區每天配水量約為6萬立方米。

在土門鎮三關村,打井現場,機器轟鳴。土門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楊發東說:“2個專班全力作業,開挖兩口應急井,為大家伙兒多補充水源。”

三關村村民嚴培宗說:“玉米已澆上灌區‘保產水’,接著還能用上應急井水,這一茬庄稼保住了。”

一本“糧食賬”,讓農民心裡有了底。“6畝麥子,7月收完,畝產800多斤﹔7畝玉米,預計畝產1500斤,稍有減產,算大賬還是豐收。”嚴培宗說。

目前古浪縣農作物受災面積38.6萬畝,佔播種面積27%左右。古浪縣水務局副局長王岳亭介紹:“我們千方百計調水找水,878眼機井滿負荷運行,27眼應急機井加緊開掘,協調景電二期工程較去年同期新增調水300多萬立方米。”

全力供水,抗旱保產。甘肅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賈珺奎介紹,水利部門統籌保供和保灌,加大骨干水利工程供水,加快建設抗旱機井。目前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引大入秦、引洮供水等重點工程供水14.79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162萬畝(次)。全省已開工打井320眼。

抗旱減損,田管還得跟緊。

60架無人機接力作業,12萬畝玉米、3.4萬畝馬鈴薯統一飛防,金昌市永昌縣搶抓節點,開展“一噴多促”。東寨鎮龍口村種糧大戶張路安舒了口氣,“保水劑加抗旱劑,鼓粒灌漿,畝產預計在1500斤上下。”

8月18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先期安排甘肅農作物“一噴多促”資金7511萬元。甘肅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強化技術指導,著力提升農作物抗旱能力。

提早謀劃秋冬種,鼓勵改種、補種、復種。“復種一季娃娃菜,預計畝均收入有7000元。”永昌縣六壩鎮下排村種植戶焦玉喜說。永昌縣按照“宜菜則菜、宜草則草”原則,指導農民播種生長期短、抗旱力強的綠肥、飼草、速生菜等,完成復種4.8萬畝。

“4500多畝玉米受旱,一部分改為青貯飼料,一部分復種豌豆、蘿卜,保險公司每畝賠付300元。接下來,把蔬菜管好,爭取賣個好價錢。”古浪縣西靖鎮陽光新村種植大戶胡正燕算起賬。古浪縣協調承保機構開辟綠色通道,已賠付1727.65萬元﹔搶時搶墒復種蔬菜、飼草等作物4100畝。

防災減災措施精准到田到戶。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分作物、分區域、分品種制定措施,農技人員包區包片指導,及時搶收已成熟的玉米、大豆,對於尚未成熟的農作物強化指導,力爭保產量、保豐收。

科技提單產,增添新動能

行走在隴原大地,廣袤田野上,一項項新技術落地,一台台大農機馳騁,為糧食生產增添新動能。

農機農藝融合,節本增效。

在張掖市民樂縣六壩鎮千畝馬鈴薯種植基地,黃澄澄的馬鈴薯鋪滿田疇,等待裝車運輸。“8000多畝馬鈴薯畝產比平均水平高出1000多斤。”甘肅鼎豐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薛貴民說。

好收成從哪兒來?“種地靠技術。”薛貴民介紹,動力耙勁兒大,犁得深﹔牽引式打藥機,排量大、更靈活﹔大型收獲機馬力全開,一天能收100多畝,“算下來,每畝減少人工費用300多元。”

說起技術“套餐”,薛貴民打開話匣子:“合理輪作倒茬,減肥減水,綠色種植,每畝地節水四成,節肥近三成。”

張掖市立足氣候冷涼、土質疏鬆等特點,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今年全市種植馬鈴薯30.78萬畝,預計總產量達91萬噸以上。

“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的1/4以上。”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當地選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技術、加強典型示范,全年馬鈴薯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左右,平均畝產達到1.5噸。

甘肅省聚焦千萬畝以上的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在河西和沿黃灌區積極開展玉米單產提升工程,推廣抗旱高產品種,在中東部地區重點抓好玉米收獲機械化,帶動玉米產量和效益雙提升﹔打造高標准“梯田+馬鈴薯”產業帶,輻射帶動優勢區面積近900萬畝﹔主產市縣積極推廣抗旱抗寒抗病的優質小麥新品種,推廣寬幅勻播、淺埋滴灌等增產技術。

農以種為先。甘肅以良種攻關為突破口,補短板、強優勢。

“30多畝地剛收完,我和制種企業簽了訂單,每畝保底收入4000元。”張掖市臨澤縣壕窪村村民牛天紅說。壕窪村發展1.4萬多畝制種玉米,6個品系合理搭配,錯峰收獲。

田間連車間。在張掖市登海種業,200多台(套)全自動化設備,日產種子180噸。依托中種國際種子有限公司、張掖市三北種業有限公司,建設玉米種質資源庫(圃)。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張掖制種玉米年種植面積超100萬畝。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甘肅省保障了全國大田玉米50%以上的用種,今年落實玉米制種面積165萬畝,預計產量6.98億公斤。

夯實農業基礎,穩步提升糧食產能

保障糧食安全,提升糧食產能是首要任務。甘肅省完善水利基礎設施、提升耕地質量,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種的是高標准農田,澆的是引洮工程的水,馬鈴薯長勢不錯,預計早熟品種畝產3噸,晚熟品種畝產3噸半。”定西市安定區百泉馬鈴薯種植基地負責人何小謙種了2000多畝馬鈴薯,這幾天忙著防病虫、追水肥。

有了引洮水,旱塬變糧田。“水渠引來的水先提到1萬多立方米的蓄水池裡,再通過滴灌帶精准輸送到根系,土壤不硬化,每畝節水四成以上。”何小謙說。

糧田還得是良田。“這幾年,地塊平整了,面積變大了,機耕道修通了,大農機開得進,種地效率高。起壟黑膜覆蓋,增墒保溫,抑制雜草。安裝水肥一體化設施,營養更均衡。”何小謙說。

“隴中十年九旱,用水是關鍵。我們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建成高標准農田25萬多畝,推廣黑膜覆蓋膜側栽培技術,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提供支撐。”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小平介紹。

農業基礎設施加快完善。今年甘肅省水利廳實施調蓄設施、灌區改造等水利項目125個,17座水庫(池)建成后將新增供水能力2.6億立方米,6處大型灌區和19處中型灌區改造項目建成后,將有效改造灌區灌溉面積106.51萬畝。今年全省將新建高標准農田265萬畝。

節水農業不斷發展,用水效率提高,農業生產更可持續。

“窄膜寬窄行種植技術,種肥同播、水肥一體、精准滴灌,一畝地能節水100多立方米。”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營盤村種植大戶姚吉文說,“畝均還能增產80至100公斤、增效350元左右。”

甘肅省耕地畝均水資源量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4,鼓勵使用節水品種、推廣節水技術、推進農業水價改革,一系列舉措擰緊“水龍頭”。全省高效農田節水技術年推廣面積穩定在1000萬畝以上,其中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400萬畝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持續提高。

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穩步提升糧食產能,甘肅奮力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5日 第 02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