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理論·時評

解鎖鹽鹼地的豐收密碼(新知)

常 欽
2023年11月18日11: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解鎖鹽鹼地的豐收密碼(新知)

  【現象】種植適應的植物治理改造鹽鹼地,是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好辦法。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向社會推介發布了第一批耐鹽鹼優異作物種質資源清單,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麥等10種農作物。近年來,我國加快選育耐鹽鹼特色品種,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提供了重要助力。

  【點評】

  鹽鹼地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末我國鹽鹼地共1.15億畝。立足國情農情,因地制宜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治理鹽鹼地,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地適種”,即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另一種是“以種適地”,即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過去,一些地方依賴單一方式進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水資源等條件制約,面臨改造成本高、維護難等諸多問題。

  如今,更多地方打開思路,堅持“兩條腿走路”,把“以地適種”同“以種適地”相結合,進行土壤改良的同時,在選育耐鹽鹼植物上發力,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鹽鹼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東省慶雲縣實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質,提升地力,規劃建設高標准農田,推動土地成方連片,並試種高粱等耐鹽鹼新品種,良法、良種讓昔日鹽鹼地變豐產田。我國鹽鹼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因地制宜施策,分區分類進行治理改良,才能更好喚醒鹽鹼地這一沉睡資源。

  鹽鹼區往往也是生態脆弱區、敏感區,治理改良使用的技術、產品不僅要有效,還要安全、綠色。當前,鹽鹼地治理的技術很多,包括工程措施、農藝措施、化學措施和生物措施。但在推進鹽鹼荒(草)地開發利用及鹽鹼耕地改良修復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鹽鹼區域生態功能定位,既要開發好、利用好鹽鹼地的生產潛力,更要確保當地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向好。

  鹽鹼地治理周期長、投資大,維護成本高,而且是可逆的,要在加大投入,強化水源、資金等要素保障的同時,探索投入成本與經濟狀況相適應的改良技術,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文章。換個角度看,鹽鹼地上生產的一些農產品,具有獨特優勢。比如,旱鹼麥出粉率高、麥香濃郁,耐鹽鹼水稻新品種“鹽黃香粳”,風味物質含量比普通大米多50%。從鹽地鹼蓬中提取甜菜紅素,以檉柳接種名貴中藥肉蓯蓉,也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一些地方的實踐証明,堅持糧經飼統籌,積極推動特色農產品品質評價和開發利用,發展標准化、綠色化、品牌化特色產業,打造全產業鏈條,進行立體式開發,鹽鹼地特色農業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鹽鹼地是價值巨大的“潛在糧倉”。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隨著政策引導和投資力度加大,以及治理技術的提升,我國已有較大規模的鹽鹼地被開發利用,但部分地區耕地鹽鹼化趨勢加劇。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更好解鎖鹽鹼地的豐收密碼,不斷拓展農業生產空間,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