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生態

林改讓森林的多種功能得到更充分發揮

生態美起來 百姓富起來

本報記者 李曉晴
2023年11月18日11: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態美起來 百姓富起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核心閱讀

日前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努力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各地積極支持林業產業發展,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有效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政策支持,發展林業特色產業

走進四川省蒼溪縣陵江鎮的志維油橄欖果家庭種植農場,一幅現代化產業園圖景展現在眼前。這裡水、電、路、網全覆蓋,長勢良好的油橄欖郁郁蔥蔥。

3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坡。陵江鎮廟埡社區的胡志為返鄉創業,流轉林地栽植了5萬余株良種油橄欖。“在林權抵押貸款、政府補助資金等支持下,園區累計投入了1100余萬元,今年還建起了橄欖油加工生產線。”胡志為告訴記者。

以前,當地油橄欖散種散收,種植成本高,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現代林業園區建設解決了這些問題。“園區採用統籌統管統建、技術入股等多種經營模式,帶動周邊林農種植油橄欖,常年吸納周邊近50名林農務工,人均年增收2萬元左右。”胡志為說。

“接下來,鎮裡將建設3000畝高標准油橄欖示范園區,帶動更多林農種植,讓荒山增綠、林農增收。”陵江鎮副鎮長趙剛說。

集體林區要實現綠富雙贏,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勢在必行。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樟山鎮堯塘村油茶基地裡,種植戶劉華峰正忙著採收油茶果。“擴大基地規模后,管理更加科學,油茶果質量更好,去年純收入近20萬元,今年應該還能多點。”劉華峰說。

吉州區種植油茶歷史悠久。集體林改后,區裡把油茶產業作為主導特色產業,大力推廣“林權抵押+森林保險”模式,解決林農“缺資金、怕虧錢”的后顧之憂。

“連續3年,江西每年出台扶持林業產業發展的文件,省財政加大資金投入,新造油茶林補貼由每畝500元提高到1000元,出台油茶產業金融服務方案,將油茶保險納入省級特色農業保險范圍,啟動實施了油茶資源擴面提質、油茶產業轉型升級、山茶油市場開拓等行動,全力支持油茶全產業鏈發展。”江西省林業局副局長劉賓介紹,政策合力推動,全省油茶、毛竹、林下經濟等林業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輻射帶動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

“科學合理利用集體林資源,發展林業特色產業,能有效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國家林草局林業和草原改革發展司司長王俊中介紹,為促進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方案》明確要求,支持集體林業大縣發展林業產業,提升一批現代產業園區,扶持一批專精特新林業企業,支持林業產業路、旅游路、資源路等集體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強政策支持,改善發展條件,推動林業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帶動林區經濟增長、林農增收致富。

創新業態,延伸鏈條,讓林農不砍樹也能致富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干山腳下,星羅棋布的鄉村民宿猶如一顆顆鑲嵌在翠林間的珍珠。

“每到春季,竹葉下新長出褐鬆茸,游客可喜歡採了。”德清縣莫干山鎮紫嶺村種植戶潘洪財告訴記者,褐鬆茸是近年菌類市場的新秀,市場價格在每公斤20元左右。

“十幾年前我們村開始林改,當時竹子賣不上價,林業部門免費送給我們褐鬆茸菌種,我就在自家毛竹林地裡試種了1畝。”潘洪財回憶,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褐鬆茸當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收益。現在,潘洪財的褐鬆茸種植面積擴大到50畝,他還做起了直播帶貨,日子越過越紅火。

近年來,德清縣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分區域、分時段、多模式發展林下經濟,通過引進新品種、採用新技術,不斷優化林下種養模式,全縣林下經濟面積超過10萬畝,綜合產值超過10億元。

在此基礎上,德清縣延伸產業鏈條,融合新業態,促進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潘洪財捕捉到商機,在村裡開了“梅皋塢山居”民宿。“很多游客來我們這裡,為的是農村生活體驗,我就組織他們上山採蘑菇、挖筍、挖野菜,每年3到5月是褐鬆茸採摘季,民宿一房難求。”潘洪財說。

德清縣大力推動生態旅游發展,培育中高端民宿上千家,不斷壯大休閑採摘、生態旅游、創客基地等新業態發展,豐富林業生產經營方式,帶動林農戶均年增收6萬元左右。

林農不砍樹也能致富。《方案》明確提出,適度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綠色富民產業﹔鼓勵各地舉辦森林生態產品推介活動,提供市場營銷服務﹔建立森林生態產品標志管理和產品追溯體系,創建區域林業特色品牌。“在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的前提下,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力推動集體林區綠色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改善、經濟增長、林農致富。”王俊中說。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社會得綠、林農得利

“好生態就是真金白銀。”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孫桂英說,“保護好山上的樹,每年都能有一筆收入。”

三明市創新推出林票、碳票制度。像孫桂英一樣,許多農民嘗到林改甜頭。

林票是國有林業企業與村集體或林農合作共有的林權份額化、價值化憑証,可進行交易、質押、兌現。“將林地流轉給國有林場換成林票后,鄉親們每年有3%的兜底收益。”常口村原黨支部書記張林順說。

林業碳票是林地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証,有了它,林子的固碳功能可以作為資產進行交易。“好空氣也可以賣錢!去年9月,我們收到了村集體首次碳票交易14萬元的分紅。”張林順說。

“林農通過林票制度,可獲得穩定收入﹔林業碳票通過交易可以抵消企業碳排放額度,今年8月,三明林業碳票賣到了上海,在全國實現了首次跨省交易。”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潘子凡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已制發林票6.3億元,惠及林農7.8萬人,通過碳票帶動碳匯交易近3000萬元。下一步,三明市將加強與央企國企合作,擴大林票制發規模,修訂完善林票管理辦法,確保林票價值長期穩定。

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徐濟德說:“林木蓄積量每增長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集體林中的中幼林多,蓄積量增長空間大,可以發揮更大的碳匯潛力。”

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有力調動了廣大林農參與國土綠化的積極性。

“在屋后種了幾棵樹,過去長大成材賣了才能有錢賺,沒想到現在每年都有錢賺。”江西省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村民甘柏永說,日前在村裡舉行的“鄉村林碳”項目碳匯收益資金發放儀式上,按照固碳量每噸50元的價格,181戶村民一共收到了12820元碳匯收益。

今年2月,鄉村林木碳匯項目在長水村落地。鄉親們積極參與,全村種植了5萬株樹,美化了村庄環境,20年內還能產生碳匯交易收入。

武寧縣探索建立多元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助標准,每年生態補償資金6200多萬元,全縣森林覆蓋率逐年增長。長水村村干部況宏剛說:“現在生態公益林補助標准提高到了每畝21元,村民戶均一年有近4000元的生態補償收入。”

“山區林區的發展,要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林業碳匯碳票制度,促進林業碳匯價值變現,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讓林農保護修復生態能夠得到合理的回報,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王俊中說。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