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健康

北京積水潭醫院多年以來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這裡的醫生會“聊天”(大健康觀察)

熊 建
2023年11月21日20: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這裡的醫生會“聊天”(大健康觀察·聚焦人文科室建設①)

人文關懷是患者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優質醫療服務和護理服務的重要內涵。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近年來,中國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加強醫療服務人文關懷,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專業、人性化的醫療護理服務。

醫院科室是面向患者服務的一線陣地,也是醫院人文建設的重要抓手和基本單元,醫院人文建設當從科室抓起。對此,本版今起推出“大健康觀察·聚焦人文科室建設”系列報道,介紹各醫院在推進科室人文建設方面的做法與經驗,敬請關注。

——編 者

“我跑了4家醫院,數您名頭大,還就是您捏了捏我的腳,不嫌我臭。”

那天患者的一句話,讓武勇深受觸動。

作為北京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主任、知名足踝外科專家,武勇接診最多的一天看了126位患者,“回到家整個人都癱了”。

“每天醫院其他門診患者都走了,我們足踝外科門診總是最后一個還在開著。”武勇對本報記者說,“雖然累,但我看病就得摸摸患者的腳,確認痛點。在骨科,‘望觸動量’中的觸診是必需的診療過程,是物理體檢的重要方面。要是離患者老遠連摸都不摸,就把病看完了,肯定不全面,所以那位患者當時跟我說的那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摸腳這一行為,雖然在一些醫生看來,隨著輔助診斷技術的發展,用機器掃描一下就能代勞,但武勇認為,此舉包含的人文關懷意味是無法被機器替代的。

“為患者看病是醫生的天職,而照護患者的內心,提供人文關懷,同樣是一位醫生、一個科室應該做的。”武勇說,“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雖然年輕,2018年3月才成立,但我們在科室人文建設上的努力從未鬆懈。”

“人文醫院的建設已經成為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而人文醫院的建設又是以人文科室的建設為基礎的。”北京積水潭醫院黨委書記李玉梅說,“醫院多年以來重視黨建引領,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提供有溫度的醫療服務,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在患者滿意的同時讓醫務人員有歸屬感和幸福感。在這種要求之下,我們圍繞精誠精心的辦院理念,大力推進人文醫院和人文科室的創建工作,強化人文管理和人文素養的養成。足踝外科就是這項工作的縮影。”

聊天作用可不小

把人文關懷注入日常診療服務工作中,已經成為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的共識。

在該科室的各個門診,最多的場景之一,就是醫生托起患者的腳,邊按壓邊詢問“這裡疼嗎?”“這裡呢?”“這裡疼不疼?”在查體上,這裡的醫生似乎都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寧可時間長一點,也要盡量詳細地進行檢查。

副主任醫師杜輝來足踝外科之前,是在矯形骨科工作。因為對足踝領域更感興趣,當足踝外科剛一成立,他就申請調來。

“我從他身上首先學到的,就是在對患者診療過程中的人情味。這一點,年輕醫生往往不具備。”杜輝談起武勇時說,“我們可能更多關注專業,跟患者聊,主要聚焦在如何治療上。但是武主任不管是查房還是門診,他很多時候會去關注患者的個人情況、生活背景、興趣愛好,問一些看似跟病情無關的社會聯系情況。”

這種好像是“廢話”的聊天,發揮的作用可不小。

比如在查房過程中,不少患者見到醫生會比較緊張。“我們給患者查體,往往一上來就說病情。有的患者尤其是年齡比較大的就容易緊張。我們越說放鬆,患者越放鬆不下來。”杜輝說。

而武勇的做法是,先跟患者閑聊兩句。這樣,患者自然就放鬆了,心理壓力減輕了,眼神都不一樣了。醫患溝通起來就順暢高效許多。這樣的聊天和觸診一樣,起到的都是難以言表的撫慰作用。

在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這種對患者的關懷,還體現在很多細節上。

門診的每個診室,科室自費配有1米見方的兒童爬行墊——需要患者光腳站著的時候,有了這個墊子,患者的腳既不會弄臟,也不會涼著﹔專門用於給患者放腳查體的小凳子——上面鋪著很軟的硅膠墊子,腳放在上面非常舒適﹔還有特制的玻璃燈箱——患者站在上面,醫生可以看到其腳底負重的著力點和位置。

這些設計會讓患者一方面看到自己受到了專業的診斷,一方面感受到了貼心的關懷。“經過一系列的問診查體后,很多患者的信心就建立起來了,配合度和依從性就會比較高。”杜輝說。

治“心”跟治病一樣重要

醫學的人文關懷,隻有建立在精湛的醫術基礎之上,才會綻放奪目的光芒。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團隊深知這一點。

不久前,足踝外科應用重建距骨以及3D打印全踝置換技術,成功為一名復雜全距骨缺如患者完成全踝關節置換術。

這個病例有兩個技術要點:第一,要將3D打印的距骨與跟骨、舟骨相關聯,圍繞3D打印的距骨重建后足和中足﹔第二,要處理好缺如的內踝。

“這一技術為合並復雜骨缺損而又想保留踝關節功能的患者送去了福音。”武勇說,“足踝外科全踝關節置換團隊,對復雜的足踝關節畸形有著系統的認知,在3D打印方面已形成術前設計、規劃、輔助的完整流程。通過患者健側足的3D重建,能夠完成很多以前無法實現的全踝手術。”

這台手術完成之后,患者看著被重建的右腳說:“我能靠自己的雙腳回家鄉了!”對於患者的喜悅,武勇感同身受。

足踝外科的門診量平均每年達到1.4萬人次,年手術量約1800台。對於這些患者,不良於行不光帶來生活、工作的不便,還會造成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

“足疾分兩種,外傷和非外傷。外傷是應急的,需要快速處理。足踝的病是非外傷的,是慢病。很多患者心理上很糾結,需要疏導和排解。”武勇說,“所以我們深深地認識到,治‘心’跟治病一樣重要。”

以足踝外科的常見病拇外翻為例,“患者經常糾結,做手術還是不做手術?疼了,恨不得馬上就做﹔過兩天不疼了,就覺得做手術又難受又有風險,又不想做了。”武勇說,“對此,我們特別注意治療的一體化,首先加強術前教育,通過各種方式幫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包括為什麼發生、怎麼治療。患者心中有數了,恐懼感等不良心理反應消除了,心情就平復多了。爭取患者從我這裡出去時,一定要是一個軀體和精神都健康的人。”

術后隨訪和康復是足踝外科人文關懷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我們建立了一套隨訪系統和相應的數據庫,患者出院后,什麼時間去隨訪,什麼時候做康復,都是程序化安排。”武勇說,“這樣一來,患者發現出院后不是沒人管了,康復起來積極性會很高。”

為了做好隨訪工作,足踝外科會給出院患者一本出院手冊,包括患者信息、足踝知識、患肢護理、康復提示、支具護理等內容。還開發了小程序,供患者查閱門診出診信息、反饋康復情況、咨詢是否來院等。“這些設計會讓患者感受到,隨時有人在關心自己,就像得到了終身保修服務一樣。”杜輝說。

傳播“積水潭經驗”

足踝外科剛成立時,武勇還擔心患者會不會太少。結果一開診,簡直看不過來。杜輝出上午半天門診,往往要到下午四五點才能看完患者,午飯隻能草草吃兩口。

研究表明,足疾患者多,是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方式改善的結果。“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腳疼不是需要優先處理的疾病,在家別出門得了。另一方面,現在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人群擴大,腳傷的概率就高了。”武勇說,“學科的發展,對應的是社會的需求。比如,不少年輕人愛滑雪,半蹲的姿勢對腳要求的應力很大,就容易出問題。”

除此之外,山區的足疾患者也是比例較高的。據統計,積水潭醫院足踝外科每年的患者70%來自外地。武勇發現,這些外地患者中,來自貴州的最少。不是因為那裡的患者少,而是貴州多山,很多患者出行不便,難以獲得規范化治療,多選擇硬扛,結果小病拖成大病。杜輝對此體會頗深。

“就像踝關節普通的骨折,在北上廣深地區,及時送醫治療,大部分會恢復得非常好。但是在貴州,有的患者會先選擇硬扛,扛不住抹點草藥。”杜輝說,“事實上,骨折以后關節是錯位的,如不復位的話,草藥起不了作用。結果,本來復位打完石膏就可以了,卻拖到需要施行難度很大的手術,術后效果也不一定好。”

貴州因獨特的地勢、海拔、氣候、光照等原因,足踝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對此,北京積水潭醫院通過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持續下沉擴容,把自身成熟的醫療技術和經驗輸出到貴州醫院,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內頂尖的醫療服務。

在積水潭醫院的支援下,2022年12月12日,貴州醫院足踝外科成為貴州省首個獨立的足踝專業科室。今年4月,杜輝來到貴州醫院,任該科室第二批派駐主任。

“用優質的醫療技術造福更多的患者”是杜輝來這裡的初衷和目標,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我隻要不出差,都會安排門診和手術。”

為做好同質化醫療服務,派駐不到半年,杜輝就主刀完成了數十例高難度手術,同時也帶來了“積水潭經驗”。近期他正在向科室的年輕醫生傳授新技術。“要教會3個主治醫師能做基礎的無創支架手術,能用電腦出具處方。”杜輝說。

“專門的足踝外科醫生,中國才幾十人,美國有2000多人,日本有1800多人。他們多少人口?我們多少人口?所以,足踝外科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武勇說,“但是,發展必須建立在人文關懷同步提升的基礎之上。這一點,很重要。”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