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二十年來,甘肅定西與浙江金華、福建福州、山東青島攜手,接力造林——

三片生態林 東西協作情

本報記者 宋朝軍
2024年05月22日14: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片生態林 東西協作情(美麗中國)

在金華林,陳正斌查看雲杉生長情況。

本報記者 宋朝軍攝

在青島林,劉國權養護紫葉稠李。

本報記者 宋朝軍攝 

核心閱讀

20年來,浙江金華、福建福州、山東青島先后與甘肅定西開啟東西協作,在荒山上種下三片生態林。黃土地上,四地干部群眾在植樹造林中親密合作、因地制宜、探索方法、傳承經驗,寫下友誼佳話。

甘肅定西,東山之上,林木茂盛。

這片林子叫金華林。定西市安定區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陳正斌從一棵棵3米多高的雲杉邊走過,想起20年前,在浙江金華市協作幫扶下,他和幾百名干部群眾一起種下這片林時,這座山還是黃土荒山,新栽下的雲杉,當時隻有一米二高。

定西位於甘肅中部,長期以來干旱少雨、生態脆弱。20年來,浙江金華、福建福州、山東青島先后與甘肅定西開啟東西協作,生態造林始終是重中之重。

2004年,金華林第一棵樹種下﹔

2017年,福州市與定西市確立對口幫扶關系,福州林漸成規模﹔

2021年,青島市和定西市開始結對幫扶,青島林建設如火如荼……

四地干部群眾用好協作機制,傳承造林經驗,開拓創新方法,在黃土荒山繪就青山長卷。

四地干部群眾親密合作,接力植樹

312國道從安定區青嵐山鄉橫穿而過,路邊,金華林郁郁蔥蔥,王元的家就掩映其中。

74歲的王元是花岔村村民。在他的記憶裡,小時候山上一片荒蕪﹔而今,山上枝葉繁茂,自家小院也種上了牡丹、郁金香。

金華林之前,咋不種樹?

“種了,種不活。”王元說,“春天栽樹,有時樹都活不了幾個月。”

面對成片荒山,科學規劃勢在必行。

2004年,金華市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和當地干部交流后,決定採取“整鄉整村整流域推進”模式,打破鄉村行政區域界限,按山系、流域確定工程項目區,整體推進、規模治理。

“這種模式,考慮到了這幾座山的特殊情況,不僅規模化種樹,還和治理水土流失結合起來。”陳正斌說,雙方立足當地自然條件,採取喬、灌、草結合的方法,栽植當地適生的側柏、山毛桃、檸條、紅柳等生態樹種。

定西與金華緊密合作,用3年時間在鳳翔鎮、巉口鎮、內官營鎮、魯家溝鎮和青嵐山鄉等地造林5萬畝。十幾年過去,這些林木的存活率,至今保持在95%以上。

規劃制定要科學,技術應用也要科學。

定西城區南山上,有座福州亭。陳正斌指向遠處茂密的福州林,“這裡一向缺水缺肥,沒想到還能荒山變林海!”

福州林地處鳳翔鎮中川村和李家岔村,是定西最缺水肥的地方之一。常年的雨水沖刷,使這裡黃土裸露,腐殖質層薄,土壤營養成分極缺。2017年起,福建農林大學蘭思仁、張國防和黃秋良等專家團隊來到這裡,10多名技術骨干扎根一線。

土地貧瘠、缺肥,就給苗木配好“營養餐”——樹坑中,團隊加入專門調配的有機肥作為基肥,養分慢慢釋放,能滿足苗木長時間生長需求。

干旱、缺水,就制定全套節水方案——團隊選擇側柏、雲杉、山毛桃等耐旱樹種,福州市在對口幫扶中,在這裡建了多個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緩解灌溉難題。

福州林建設先后歷經四期,近200萬株各類苗木在這裡茁壯成長。2021年起,青島林啟動建設時,青島農業大學專家學者借鑒金華林、福州林造林經驗,引入紫葉稠李等苗木,定西的生態林,又多了更豐富的新意。

“造林有一般經驗,也有特殊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應用技術,每一片林都各有精彩。”陳正斌感慨。

專家團隊精心指導,統籌當下與長遠

“一個山頭上幾萬個樹坑,47厘米深和50厘米深,差別大嗎?”起初,看到福州來的專家拿著卷尺測量樹坑深度,陳正斌有些驚訝。

專家給他算了筆賬——如果挖坑時少3厘米,當下看起來沒啥,但后期施肥、種苗、栽植、澆水、覆土都會受影響。拿澆水來說,樹坑淺一些,蓄水就會差十幾斤。遇到旱情,樹苗要挺過最難的幾天,這十幾斤水至關重要。

雙方一拍即合,精細化栽植成了福州林栽植的原則。選什麼苗木?苗木要多高?株行距達到多少?樹坑挖多寬多深……福州團隊的專家、技術人員精心測算,全程進行技術指導和環節監督,發現不合格的立即返工。

現在,福州林種植成活率高達98%。精細化栽植,還為后續苗木管護打下良好基礎,“以往粗放式種植的雲杉,差不多1年長5厘米﹔在福州林,雲杉1年抽高20厘米以上。”定西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說。

“精細化栽植是必須,網格化管護是必然。”陳正斌補充。

在金華林花岔村片區,當地劃分出不同網格,由花岔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黃得儉帶領9名網格員進行管護。網格員每天會在劃定范圍內巡查,並定期接受相關專業培訓。截至目前,定西市建立了由7432名四級林長組成的責任體系和11545名護林員、草管員組成的網格化管理體系。

生態林也是富民林、文化林

青島林中,一棵7米高的紫葉稠李冒出新葉。“紫葉稠李是青島林的特色,春天綠葉白花、夏天樹葉變紫,秋天又變成紅色,美得很!”正在管護苗木的賈國祥介紹。

作為定西東林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員工,賈國祥從2021年青島林開始栽植時就全程參與。3年多來,他不僅看著樹木茁壯成林,自己的生活也由此改變。

東林苗木是一家本地合作社,但多年來發展動力不足、效益不高。轉機出現在青島林建設中,兩地創新協作模式,東林苗木等本地苗木合作社成為重點供苗商。去年,東林苗木銷售額超過100萬元。“合作社不僅生存下來了,還通過供應高品質苗木,提升了產品競爭力和豐富度。”合作社負責人劉國權表示。

現在的青島林,刺槐、河北楊、榆葉梅、香花槐、早酥梨、大接杏等近百萬株各類苗木生機勃勃,配套道路綠化30公裡,青島林成為集生態修復、經濟林果、旅游觀光等於一體的生態林,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森林景觀。青島協作定西第二批挂職干部工作組組長馬曉暉介紹,截至目前,青島累計投入超過1.3億元用於定西生態林建設,植樹造林超3萬畝。

“生態林也是富民林、文化林。”陳正斌說。福州林離市區隻有10分鐘車程,山腳下,護林員牟世明創建的農民美術館,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山后,合唱隊、晨練隊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福州亭。金華林雖離市區稍遠,但樹木高大茂密,成了定西市民的郊游熱門地。

生態林讓群眾得到實惠——當地將30名農民選聘為生態護林員,人均年增收8000元﹔吸納6000余戶村民參與造林務工,發放工資超3000萬元……2019年,福州·定西東西部扶貧協作入選“聯合國全球減貧案例”。

吸收東西部協作生態林建設經驗,近年來,定西打造了一批城市生態功能區、廊道生態屏障區等,推動林業產業發展壯大﹔“十四五”以來,完成造林封育188萬畝,新栽和提質增效經濟林果17.12萬畝,產值19.37億元。

“翹首旱塬,再現秀美山川”“舉目千山蔥蘢”“隴山坂兮莽莽蒼蒼”……這是來自三片生態林的紀念碑文。青山茂林,寫下20年東西協作的一段友誼佳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2日 第 14 版)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