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開展公益培訓、帶動村民增收,非遺傳承人董新瑞

傳承結繩技藝 編織幸福生活(守望)

本報記者 邵玉姿
2024年07月11日10: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承結繩技藝 編織幸福生活(守望)

“線長要分毫不差,手勁要均勻,抻拉要到位,這樣編出來的結繩才好看。”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結伴兒”滿族結藝非遺工作室內,今年35歲的工作室負責人董新瑞正耐心地為前來領取結繩材料的村民做技術指導。與普通結繩相比,這是一種色彩更加艷麗,形狀更加飽滿、立體的結繩編織技藝。一挑、一穿、一拉……一根根彩線在她手指間飛舞跳躍,不一會兒,一個飽滿、立體的結繩就編好了。

董新瑞帶領大家編織的,不僅是一條條精美的手繩,更是一個個村民幸福生活的夢想。自創立非遺工作室以來,董新瑞走村入戶開展結繩技藝公益培訓、打造家庭微工坊助農增收。她先后獲評“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隻要村民想學,我就一直教下去”

董新瑞從小跟著姥姥學習結繩技藝,后來選擇在編織領域深耕。她選擇下鄉開展公益培訓,源於一次和朋友的交談。“朋友告訴我,村裡很多婦女沒技能沒收入,若把結繩技藝教給她們,既能推動工作室發展,又能帶動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在朋友介紹下,董新瑞來到全山庄村開展公益培訓。幾張桌子、幾卷彩線,在村裡的支持下,2018年10月,董新瑞的第一堂鄉村公益培訓課就在這個偏僻山村的一處閑置農房裡開課了。

“結繩是一項技藝,學了就多一項技能。”第一堂課就有超過20人來聽,結束后,不少村民還主動領取彩線回家練習。在這之后,她經常來到全山庄村,一戶一戶到村民家中手把手地教結繩技藝。想學的村民越來越多,董新瑞又開始建立培訓隊伍,擴大覆蓋范圍,增加公益課堂頻次,逐漸覆蓋6個鄉鎮的30多個村。

戶傳戶、村傳村,有些村民學會了技藝,也主動加入到公益培訓的隊伍裡,免費教親戚朋友、左鄰右舍。相關部門了解情況后,積極協調,為董新瑞的培訓團隊免費提供場地。目前,易縣已有20個行政村建立了手工結繩編織公益培訓基地。“隻要村民想學,我就一直教下去。”董新瑞說。

“結繩技藝帶來的不僅是收入,更是對生活的熱愛”

村民們學會了技藝,又該如何在家門口賺到錢?2019年起,董新瑞開始摸索“居家加工”模式,通過與村民簽訂加工回收協議,鼓勵村民領取“訂單”回家編織加工。

為了激發村民的生產積極性,針對村民前期的訂單,隻要達到編織基本要求的,工作室全部按全價進行回收。“技藝需要熟能生巧,越是起步階段,越要給她們堅持下去的信心。”董新瑞說。

沒過多久,村裡就涌現了一批結繩能手。如何發揮好這些人的帶動作用?董新瑞又鼓勵她們在自己家中成立結繩編織家庭微工坊,進一步帶動周邊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太平峪村村民趙海靜就依托自家的臨街店面設立了一個結繩編織家庭微工坊。一到農閑的時候,村裡的婦女就會聚在這裡一起編織結繩。一個月最少能賺1500元,多的時候能達到6000多元,靠著結繩編織家庭微工坊,今年40歲的趙海靜一年能增加不少收入。“結繩技藝帶來的不僅是收入,更是對生活的熱愛。”趙海靜說。

如今,在易縣,像趙海靜這樣建立結繩編織家庭微工坊的村民有900多人,帶動村民就業增收超千人。同時,面臨新的市場需求,董新瑞開始帶著村民一起開發新的結繩編織產品,進一步打開銷路。

“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結繩技藝傳承創新中來”

“增收不能只是一時的,要保持長久。”如何實現持續增收?最近兩年,董新瑞把重心放在了創新產品、開拓市場上。

“可以嘗試藍黃色交織的如意結,顏色亮麗,寓意也好。”“建議搭配透藍色珠子,增加手繩的青春感。”……工作室的設計空間內,三五個設計師圍坐一起,正在探討關於新產品的設計問題。讓人意外的是,這些設計師都是當地的村民。

“老手藝新調整。”在帶動村民學習結繩編織的過程中,董新瑞在她們身上發現了創新的活力。去年開始,她在工作室就業的村民中“選拔”了4人,組建成設計小組,通過組織專業學習、開展主題設計比賽等不斷激發創新能力。

今年41歲的北嶺東村村民王文霞是小組成員之一。一年多來,她參與了多款熱門產品的開發設計。“村民的創造力很強。”董新瑞計劃今年多組織一些村民參與設計小組的學習,帶動更多人加入新產品的設計研發中。

眼下,暑假來臨,董新瑞開始籌備設計新一輪的編織結繩課程,為下學期“非遺進校園”做准備。作為易縣“滿族結繩技藝”非遺傳承人,隻要有空閑時間,她就會走進學校、社區等,通過體驗式教學,宣傳結繩技藝。“后面我准備開展更多活動,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結繩技藝傳承創新中來。”董新瑞說。

工作室內,滿牆的彩線五彩斑斕。“彩牆”前的工作台上,一根根彩線在一雙雙巧手間飛舞、跳躍。董新瑞仔細看著,期盼著未來可以用結繩幫助更多人編織出幸福生活。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