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7月22日大暑,我國進入一年中最熱時段

土布軟 舒席涼 颯颯清風藥膳香

2024年07月23日1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土布軟 舒席涼 颯颯清風藥膳香(遼闊的大地 多彩的非遺)

河北威縣土布——

經緯交錯 吸汗透氣

本報記者 邵玉姿

微風輕拂,河北省邢台市威縣常屯鄉東王目村一處庭院裡,懸挂在晾架上的多彩土布隨風輕舞。穿過庭院,步入屋內,國家級非遺項目傳統棉紡織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愛國,正在織布機前指導學員學習紡織技藝。

手握機杼來回推拉,一把磨得發亮的木梭子在兩排棉紗間穿梭,隨著一聲聲清脆的撞擊聲,經緯交錯間,一塊紋路清晰的土布逐漸成形。

“這樣純手工織出的面料會在紗線間形成很多孔隙,可以快速散熱,給人帶來涼爽、舒適的體感。”陳愛國邊織邊說,土布通透性好,有吸汗透氣的效果。眼下已經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穿土布做成的衣服非常合適。

土布的清爽感離不開其獨特的織造工藝。土布又稱粗布。威縣土布紡織技藝歷史悠久。威縣土布紡織工序繁多,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織出的布因工藝不同可分為平布、提花布、別花布。其中,別花布是土布織造中織法較為復雜的一種。

“有字還有畫,你看這別花布多好看。”陳愛國拿起自己剛剛織好的作品介紹,別花布是把經線分成4部分或更多部分,用一把梭或多把梭在提起的經線中利用特殊的手法織成。在織布的同時還要把各種精美的圖案、文字織上去,可不是一件易事。

“這是我們夫妻倆的絕活兒。”陳愛國的愛人高慶海是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夫妻倆對土布紡織別花技藝進行了創新,大大提高了復雜紋樣別花布紡織的效率。“傳統的別花技藝需要對著一旁的畫稿慢慢數線,創新技藝后,我們現在隻需將畫稿放在經紗下,再借助一根小小的挑花棒按畫挑線,便可完成織造,節省了不少的時間。”高慶海說。不僅如此,夫妻倆還通過工藝創新,強化了土布圖案呈現的色彩對比,將圖案、文字等襯托得更加明顯,也讓其紋路更顯細膩,在視覺上更加美觀、逼真。

院子的一側,有一間陳愛國夫妻倆專門設置的“土布展覽館”。襯衫、裙子、被褥、鞋帽、挂墜……館內擺放著由土布制成的不同品類、不同式樣的產品。“非遺要見人見物,更要走進生活。”陳愛國說,為了更好推廣這項技藝,夫妻倆把土布元素融入服裝設計、家居裝飾等領域,開發了一系列新產品。“前兩年我們研發了土布手鏈、耳釘等產品。今年,我們研發了土布背包,很受市場歡迎。”陳愛國介紹,目前,他們所成立的公司擁有6大系列產品、100多個品種,年產土布30萬米,可生產床品、服裝、布鞋、時尚布包、手工布藝等5萬余件(套),產品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安徽舒席竹編——

手工編織 涼爽舒適

本報記者 羅陽奇

在位於安徽省潛山市油壩鄉的舒席產業就業幫扶車間,一根根粗細均勻的竹篾整齊排列。工人們正盤坐在竹篾面前,巧手翻飛,將數千根竹篾嚴絲合縫地編連在一起,一張經久耐用、涼爽消暑的舒席即將制成。

“現在天氣炎熱,舒席也進入銷售旺季,我們正在加班加點組織生產。”車間負責人、安徽唐氏舒席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滿結說,目前該公司的舒席年銷售量可達4萬至5萬張。

舒席,又名“龍舒貢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流傳於安徽省舒城縣、潛山市及周邊一帶。

與普通的竹席相比,舒席有何特殊之處?舒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蘇成軍說,舒席做工極為復雜,可分成晾晒、制篾、蒸煮、編織、收邊等9個步驟,“我們採用的是2—3年的小葉水竹,這樣才能保証舒席質地柔滑又極具韌性。竹子晾晒后,還要將其制作成粗細一致的篾片,再進行人工編織”。

如今,篾片制作已經有專門的機械輔助,編織依然是純手工操作。編織舒席並不容易,不僅要用上千根竹篾,編織中的接口也不能留下任何縫隙。即使是技術嫻熟的編織師傅,每天工作10小時,一張1.8米寬、2米長的席子也需要3—4天才能完成。

用料的講究和復雜的工藝,讓舒席具有不腐不蛀、涼爽消汗、柔滑舒適、經久耐用的特點。“一床舒席的使用壽命可長達30年,而且使用時間越長,舒席表面越光滑,散熱越快。”蘇成軍說,因為這些特點,舒席廣受消費者青睞。

採訪中,家住舒城縣城關鎮的王麗平正在蘇成軍的非遺工坊選購:“舒席我們都是從小用到大,家裡的老人現在去浙江杭州住了,還是想睡舒席,我買兩床寄過去。”

舒席拖鞋、舒席箱包、舒席屏風……在安徽唐氏舒席有限公司,唐滿結給記者展示了該公司開發的多款舒席產品。他介紹,舒席編織已不再局限於竹席:“現在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高了,舒席制品不僅外表美觀、質朴,還兼有以竹代塑的環保屬性。”2020年,該公司研發的舒席拖鞋獲得了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

在當地,舒席編織也成為不少村民的收入來源。家住潛山市王河鎮中河村的周細娥說,她每隔幾天就會去唐滿結的工廠,將制作好的篾片拿回家編織,編好后再把成品交回廠裡,每月收入可達4000元。

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公布了“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王河舒席“編織靈活就業幸福生活”位列其中。

在王河鎮,一個佔地35畝的舒席產業園即將投入使用。“我們爭取了980余萬元財政銜接資金打造舒席非遺基地,著力推動竹編非遺工藝研學基地、竹編主題精品民宿餐飲等項目落地。”王河鎮黨委書記楊九斤說。

廣西梧州龜苓膏——

傳統藥膳 清熱解暑

本報記者 祝佳祺

黑色果凍般的龜苓膏切成小塊放入鮮奶,撒上紅豆、西米、五彩芋圓,一份“八寶龜苓膏”就做好了。

盛夏,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梧州雙錢龜苓膏非遺體驗店,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最近天氣濕熱,人容易上火煩躁,吃點龜苓膏下火祛濕。”南寧市民朱夢說。

龜苓膏,因主要原料是龜和茯苓而得名,在此基礎上搭配涼粉草、金銀花等10余味中藥材,是嶺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藥膳,也是當地人的夏季必備美食。

龜苓膏配制技藝流傳已久。據《梧州市志》記載:“梧州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量多,人們易感染熱毒、濕毒,引起身體不適。市民有服用以龜、茯苓等多種中草藥熬制的龜苓膏預防和治療熱毒、濕毒的習慣。明末清初,市場上就有出售‘龜苓膏’的店鋪。”

2021年,龜苓膏配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廣西雙錢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廣西梧州雙錢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雙錢產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好的龜苓膏顏色黑亮,入口嫩滑有彈性,有一股淡淡的藥香味。”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梧州龜苓膏代表性傳承人莫桂堅是梧州人,從事龜苓膏產品生產近30年。他介紹,傳統龜苓膏制作需經選材、處理、洗藥、碾磨等多道工藝,對操作者的經驗和手法要求很高。

現在,在梧州龜苓膏生產車間,從提取、配料、煮膏、充填、殺菌、包裝到輸出成品,數字化、標准化流水作業讓龜苓膏得以大批量生產,銷往29個省份以及15個國家和地區。

“借助先進的檢驗儀器就能精准判斷物料的品質,保障選品質量。”雙錢產業質量管理部副部長顏月月表示,“我們還參照古法,摸索出一套標准化的操作規程和工藝參數,讓機械生產的龜苓膏達到手工制作的質感。”

現在,一批年輕從業者已經接過了傳承龜苓膏制作技藝的接力棒,顏月月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3歲的她已是龜苓膏配制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不僅掌握了傳統龜苓膏配制技藝,還參與產品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根據年輕人喜好研制了荔枝龜苓膏、雜糧龜苓膏等新品。

最近她還利用自身食品專業的優勢,參與研究龜苓膏重要原料涼粉草本土化種植與加工,希望實現原料的質量可控,確保產品質量穩定。

“希望更多人吃上品質好、健康的龜苓膏,也要讓更多人了解龜苓膏這一非遺背后的歷史文化。”顏月月說。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