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守護石窟瑰寶 延續歷史文脈(金台隨筆)

常 晉
2024年10月25日10: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護石窟瑰寶 延續歷史文脈(金台隨筆)

關山當屏,秦嶺為托,甘肅天水麥積山孤峰突起。歷經十余個朝代刀刻斧鑿,絕壁之上,窟龕密如蜂房,泥塑秀麗生動。北朝的秀骨清像、隋唐的雍容華貴、兩宋的嚴謹矜持……歷代營建沉澱下來的藝術瑰寶,薈萃成一幅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卷。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麥積山石窟,指出“我國四大石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

石窟含萬象,壁畫映千秋。我國現存各類石窟寺近6000處,分布廣、規模大、體系完整。山西武州山南麓,雲岡石窟巍峨壯觀,山為紙、石作墨,5.9萬余尊造像,融合西域的絢爛曠達、鮮卑的雄渾豪放、中原的優雅細膩﹔河西走廊深處,敦煌莫高窟靜靜佇立,412窟隋代飛天輕快飄逸,321窟唐代飛天輕盈柔美,3窟元代飛天面形豐圓……石窟的一鑿一刻、一筆一畫,訴說文化認同,傳承文化底蘊,記錄下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非凡歷程,體現著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包容性。

石窟寺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於一體,是中國輝煌燦爛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同時,石窟寺大多暴露於野外,對環境的敏感性更高,在建造材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加強石窟寺保護工作刻不容緩。山西雲岡研究院的“文物醫生”團隊扎根石窟,通過建立檔案、數字化技術採集、文物保護修復等多種手段對石窟進行“望聞問切”﹔河南洛陽對龍門石窟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調整繞行橫穿干線公路,使核心保護區實現封閉管理,延緩石窟風化﹔麥積山石窟依托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建立預警體系,實時監測石窟大環境、洞窟微環境等,確保第一時間處置潛在風險。技術賦能、保護前置,將功夫下在平時,石窟寺的原真性、完整性正在得到更好守護。

石窟寺歷史底蘊厚重,文化內涵豐富,有著天然的文旅基因。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弘揚石窟寺文化藝術魅力,有助於讓更多人從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敦煌研究院建成“數字敦煌”資源庫平台,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讓游客在線上也能沉浸式參觀,緩解旅游開發和文物保護間的矛盾。四川利用散落在鄉野田間的石窟遺址,打造小型石窟文化公園等微景觀,有效展現文物資源魅力。重慶創建大足石刻研究院,出版系列叢書、舉辦大講堂、開發文創產品,實現大足石刻文化的傳承創新。既升級保護措施,規范旅游開發,最大限度降低外部影響,又挖掘文化資源,創新文旅模式,最大程度促進文化傳播,石窟寺風採方能歷久彌新,石窟寺的文化魅力才能更好浸潤時代和人心。

守護石窟瑰寶,賡續精神力量。在麥積山石窟,一代代守護人護山、護道、護窟,以默默奉獻回應歷史深處的文化召喚﹔在敦煌莫高窟,一代代敦煌人堅守大漠,用無數個日夜雕刻千年時光,讓敦煌文化綻放時代光彩。更多人懷揣熱愛、孜孜以求,用匠心守護瑰寶,必將讓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呵護與守望下始終熠熠生輝。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25日 第 05 版)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