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37本ICU日記閃爍醫學人文之光

熊 建
2024年11月19日13: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37本ICU日記閃爍醫學人文之光(新視野·聚焦醫學人文③)

“今天是你進入ICU的第一天。”

“今天外面下雪了,很漂亮。”

“今天給你更換了高流量吸氧方式,你有沒有感到不那麼難受了一些?”

“你會好起來,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近日,蘭州大學護理專業研究生孫國濤寫下的37本ICU日記引發了關注。翻開這些日記,上面這些充滿關心的話語就會映入眼帘。

目前,孫國濤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急診ICU(重症監護室)進行臨床實習。他的研究課題有一部分內容是給患者寫ICU日記,記錄他監護過的患者在ICU的每一天的情況,包括治療措施、生活護理等。

ICU是生死場,是與病魔斗爭的最后一道防線。多功能監護儀、呼吸機、血液透析機、輸液泵、營養泵等……大大小小的設備構成了ICU的生命支持系統。患者進入這裡,意味著病程已經發展到十分危急的階段,需要高科技幫他們“續命”。當此際,藥物、儀器配以精心的照護是最需要的,寫日記有什麼幫助?難道不是牽扯、分散醫護的精力嗎?實習也是工作啊。

事實上,這種疑問是因為不了解ICU情況而產生的。正如孫國濤在日記中寫的那樣:“住在ICU的患者沒有家屬、沒有親人陪伴,要通過大量藥物治療、氣管插管等侵入性干預。為了防止非計劃性拔管,患者的手要綁在病床上。他們大多數時候都處於意識模糊的狀態,連白天黑夜也分不清,因此在轉入普通病房后常出現如焦慮、抑郁和PTSD(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心理障礙。”

因此,ICU日記相當於一個干預措施,通過日志的方式給出院后的患者補上這段治療期間的記憶,減輕患者的PTSD的情況。換言之,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續命”——幫助患者留下他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時光,防止出現人生的空白,應對精神上的問題。

這很重要。在醫護人員眼中,患者不應該只是醫療儀器的工作對象,也不應該只是藥物的作用對象,而是活生生的人。他們身體的病痛需要治療,精神上的、情感上的需求同樣不能忽視。畢竟,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活著”。

目前,全國的醫療衛生系統正在貫徹落實《醫學人文關懷提升行動方案(2024—2027年)》。醫學人文關懷如何落地,各醫療機構都在積極探索,醫護人員都在努力尋找抓手。孫國濤的做法,彌足珍貴,充滿了人文關懷,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而且是雙向的。截至目前,他已經為37位患者寫了37本日記。看到一位位患者和家屬讀到ICU日記后,收獲的那份踏實與感動,讓孫國濤覺得十分欣慰,加深了對護理工作的認識,提升了做好護理工作的信心,並從“熟悉”上升到了“喜歡”。

這就是醫學人文的另一個層面的意義,除了幫助患者外,還能有效幫助到醫護人員,幫他們克服工作中的壓力和倦怠。尤其在ICU,集中了各類急危重患者,是整個醫院護理工作中心理壓力最大、最容易造成護士心理緊張的疲勞病區。富於創造性的醫學人文工作有助於調節護理人員的心理波動,加強心理建設,從而保障了護理人員身心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醫學人文,真不愧是醫患雙方共同的心理加油站啊。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11月19日 第 09 版)

(責編:邵蘭、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