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科普事業提供有力法治支撐
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是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環節。為更多人創造近距離接觸科學、理解科學的機會,更好培養青少年參與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興趣愛好,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深度融合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前不久,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並公開征求意見,受到廣泛關注。
科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是提升國民素質、促進社會進步的關鍵環節。然而,我國科普事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資金投入不足、資源分配不均、參與主體單一等問題,影響了科學文化的廣泛傳播和公民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科學技術普及法的修訂,標志著我國科普工作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將為我國科普事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修訂草案著眼於科普事業發展中面臨的關鍵性挑戰,致力於通過一系列創新性的制度設計與優化,明確科普工作的目標和任務,更好發揮法治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的引領和保障作用。科普法治的完善,也能為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和實施科普政策提供法律依據,規范科普工作的行為和標准,提升科普活動的科學性、准確性和有效性。
科普不是象牙塔裡的工作,而是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社會化的重要橋梁。一段時間以來,從視頻平台開網課、科技企業辦社會實踐基地,到科研工作者站到科普前台講述創新故事,科普領域的諸多創新實踐,取得了良好實效和社會反響。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修訂完善科學技術普及法,有助於為更多人創造近距離接觸科學、理解科學的機會,更好培養青少年參與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的興趣愛好,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深度融合。
科普事業關乎公眾科學素養。科技是工具理性的產物,科技發揮怎樣的作用,取決於價值判斷和具體實踐。以法治為保障規范科普工作內容和方式,不僅有助於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科普事業的良好氛圍,而且可以引導公眾正確理解科學、合理使用科技,有效防范和化解因科技應用不當引發的各種風險挑戰。
科普是做人的工作,需要匯聚更多人的力量。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推進“銀齡行動”科技志願服務,近年來已開展近5萬場“大手拉小手”科普活動,為科普工作注入更多專業性和權威性。修訂草案不僅明確了科普是全社會的責任,而且新增了“科普人員”一章。打造一支更為高素質、專業化的科普工作人員隊伍,將為傳播科學知識提供堅實支撐,拓展科普的深度和廣度。
法治的完善,還可以為人才培養提供指引。修訂草案明確了各類教育機構的科普責任。鼓勵並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根據社會需求和科普發展趨勢,設置或完善與科普緊密相關的學科和專業,必能為培養專業化的科普人才提供堅實支撐。
回顧歷史,從具有近代意義的首批科普雜志《科學》於1915年創刊,到延安《解放日報》在抗戰烽火之中創辦《科學園地》副刊﹔從新中國成立后擘畫“向科學技術進軍”,到改革開放以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入人心……科普的發展實實在在推動了科技事業的長遠進步。以科普法治化為助力,構建政府、社會、市場等多方協同的大科普格局,進一步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科技強國建設一定會風雨無阻、行穩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