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裡聚溫情 治理潤人心(縱橫)
據媒體報道,在社區居民朱招娣的倡議和組織下,從2009年開始,浙江杭州市長慶街道十五家園每年11月都會舉辦活動,邀請街坊鄰裡一起吃頓飯。“第一年我記得隻有三四桌。去年7桌,今年8桌。”朱招娣說,雖然15年來很多鄰居陸續搬走了,但一打電話通知,他們都說要回來。“年齡最大的老人已經96歲了,接到我電話的時候,一個勁地說‘要來,一定要來’。”
小巷人家的鄰裡情,是不少人心中的美好回憶。這樣的小巷聚會,最打動人心的地方,顯然不是一道道美食,而是美食背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情感。作為一種聯結的紐帶,小巷聚會促進了鄰裡之間的人際交往與社會互動。
時光如梭,有些鄰居的子女買了房,把老人接走了,搬去其他地方居住。盡管如此,小巷聚會依然對大家頗具吸引力。已經搬走了也要回來,老人坐輪椅也要來參加,到底為啥?這背后,是鄰裡之間濃濃的人情味,以及互幫互助、向上向善的價值追求。
社會流動的加速,讓我們經常置身於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之中。但比起“當了好幾年的鄰居,一年也說不上一句話”,人們往往更期待同一個小區的居民成為一個情感相系的社區共同體,對小區充滿歸屬感與認同感。當鄰居之間有更多交流交往,對小區充滿感情,小區就不僅僅是一個滿足居住需求的空間,更是一個溫暖的港灣。
有人認為,“有交往才有鄰裡,有參與才有幸福”,居民隻有通過人際交往、社會互動和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來塑造社會關系、建構社會網絡,才能將社區凝聚成一個生活共同體。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小巷聚會不僅打開了家門,也讓更多人敞開了“心門”,既促進了鄰裡互動,也激發了社區活力。更進一步說,擁有和睦、友善的鄰裡關系,每個人都是建設者和受益者。一個有人情味和凝聚力的小區,會讓居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摘編自《浙江日報》,原題為《小巷聚會,鄰裡情慰人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