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短視頻文藝評論——

打磨質量和流量兼具的批評“利器”

張利國
2025年01月21日08: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打磨質量和流量兼具的批評“利器”(銳見)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74億,短視頻應用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5小時。作為新興媒介,短視頻是網友獲取信息、休閑娛樂、學習知識的重要渠道。在其浩如煙海的內容庫裡,短視頻文藝評論成為向大眾推介文藝作品、點評文藝現象的重要渠道。一些影評類短視頻賬號持續輸出短小凝練、節奏快、接地氣的觀點,博得上百萬、數千萬用戶關注。

與傳統的文字評論相比,短視頻文藝評論天然具有社交屬性和用戶黏性。它善於感知網友的審美取向和接受心態,往往集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快速“吸睛圈粉”。不同於文字表達“四平八穩”“字斟句酌”的特點,短視頻文藝評論通常信息量較大,金句頻出。有些評論視覺和聲音特效豐富,配上影視原聲、展演畫面,以及彈幕留言、微評截圖、表情包等,以高質量文案、高濃縮劇情、高密度剪輯、高清晰畫面佔據獨特“賽道”,贏得觀眾青睞。比如“意公子”講解蘇東坡書法《寒食帖》,把書法的情感表達與背后的思想境界、社會背景、作者身世緊密聯系,搭配精美書法視頻、影視片段,通俗易懂地講解傳統文化。

傳統的文字評論往往是單向傳播,難以聽到觀眾聲音,短視頻評論的留言區和彈幕評論,則與其中提到的文藝作品形成多維交響。隔著屏幕,網友與主播、網友與網友以轉評贊、私信等形式開展切磋交流,形成網絡空間“審美社群”。比如嗶哩嗶哩網站“戴錦華講電影”中的一些短視頻,主講人認真解答網友提問,並從網友留言中得到很多啟發。

應當看到,短視頻文藝評論創作的低門檻,也帶來內容質量的參差不齊。一些短視頻文藝評論娛樂性較強,但缺乏營養﹔有的賬號在運營初期銳氣十足、富有批評精神,成為“流量大號”后,就會“夾帶私貨”,開展“紅包評論”﹔還有一些賬號熱衷於蹭熱點、蹭流量,缺乏價值操守,混淆網友視聽。這也提醒我們,要辯証看待流量與質量的關系。流量是短視頻文藝評論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沒流量的評論無法傳播開、發揮作用,但有流量的評論也不見得就是好評論。

短視頻文藝評論蒸蒸日上,傳統媒體應積極擁抱和發展短視頻陣地,向新媒體平台學習,兼顧“寫評論”和“說評論”,放大優質評論聲量。傳統文藝評論工作者應摒棄思維定勢,走出“舒適圈”,傾聽網友心聲,積極使用短視頻媒介,提升評論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年輕一代文藝評論工作者和自媒體平台,則應珍惜流量資源和流量紅利,不能為流量而流量,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性,為提升審美、引領風尚貢獻力量。

(作者為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副研究員)

(責編:邵蘭、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