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木偶 方寸戲台間指掌舞絕活

在永登縣苦水鎮,每逢過春節及二月二,鬧社火、唱秦腔是每個村保留的節目,其中苦水木偶戲就像一股藝術清流,緩緩地流淌在村民們心中。
大年初五,在苦水鎮寺灘村文化廣場的舞台上,正在表演苦水木偶戲,演員們手中掌控穿著戲服的木偶,表演著膾炙人口的秦腔折子戲。眾多愛好秦腔和苦水木偶的戲迷們聽得如痴如醉,欲罷不能。表演結束后,苦水木偶的傳承人李慧娓娓道來,向記者講述了苦水木偶的前身今世。
永登縣苦水鎮民俗、民間文化自古興盛。苦水木偶戲歷史悠久,表演形式獨特。2006年,苦水木偶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李慧就是苦水木偶的代表性傳承人。苦水木偶戲,又叫泥頭子、肘猴子,唱腔用秦腔,表演形式獨特,藝術品位較高。明初隨山西、陝西移民遷入而傳來,興盛於清朝中期。起初主要在田間地頭、人家院落以清唱的形式出現,逐步形成10人左右的自樂班、小型戲班。木偶沒有面部表情,只是眼睛、嘴動,全憑形體動作表現。不論提袍甩袖、吹胡瞪眼,還是耍刀弄槍、翻轉舞打,動作靈活干淨、表演嫻熟利落。如今,苦水木偶的表演者們在致力於文化保護的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農村“守藝人”的新風貌。
李慧是苦水鎮寺灘村人,學習表演杖頭木偶戲已有十余年,最開始跟著甘肅省木偶劇團的師傅學習,到后來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並且成立了自己的團隊——永登玫香秦聲藝術團,時不時也會外出表演。
“我沒有工作,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村婦女。”李慧手裡邊說邊侍弄著她最喜歡的一個木偶,為木偶整理衣物,喜愛之情溢於言表。“我給自己都舍不得買衣服,但舍得給它們買,有時候也會自己動手做。團隊都是同村的老人,平時各忙各的,閑暇時就聚在一起排練。我們這輩人大多都喜歡秦腔,以前條件有限,現在時代不同了,隻要喜歡就可以有很多途徑去學習,我們也趕上了好時代。”李慧說道。
“表演苦水木偶戲剛開始是因為感興趣,再后來就把一個個木偶當作自己的孩子,花心思打扮它們,帶它們走出去,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能夠‘延長’它們的生命。”李慧說,木偶在手中如同擁有生命,或喜或怒,或跑或跳,輾轉間一段表演已經完成﹔表演者要將自己的感情傳遞給木偶,才能達到人偶合一的效果。
永登玫香秦聲藝術團目前有二十多人,其中有退休大夫、老師、農村大叔。李慧坦言:“這條道路上,我們並不孤獨,獲得了很多的支持,文化下鄉惠民演出、非遺示范學校教學,都有我們的身影。”
今年77歲的板胡手王玉庭是苦水鎮中心小學的退休教師,十幾歲開始學習板胡,后來跟著老藝人王佔省學習苦水木偶戲。現在,他不僅會演木偶戲還是團隊裡的樂手擔當。他說:“原來當老師沒時間,退休后空了下來,就一門心思扑在唱秦腔上,家裡人也非常支持。”
“非遺要從孩子抓起。”在農村生活了半輩子的李慧深知農村文化發展的痛點及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困境。2022年6月,永登縣苦水鎮中心小學被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承示范學校,每周三都會安排非遺教學走進課堂,李慧也會來到學校教孩子們唱秦腔、演杖頭木偶戲。
來源:蘭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