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化看勤儉節約精神的傳承弘揚——
珍惜一粥一飯 厲行勤儉節約(文化中國行·人文觀察)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做好2025年元旦春節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倡導勤儉文明廉潔過節,持之以恆糾‘四風’樹新風”是其中重要一條。前不久,一份《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的印發,也體現了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重要要求。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傳統。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勤儉節約之風,從歷史文化中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把握其時代內涵,讓勤儉節約精神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
——編 者
“育秧、插秧、施肥、灌溉、收割……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米飯時,可知道這小小的一粒粒米是怎樣來的嗎?”統編版小學四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課本裡,講述了一粒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不凡旅程。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朴素古訓,是對后人的諄諄教誨,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密碼”。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觀。
“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不節則乏”
節儉是生活態度,是家庭美德,更是一國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基石
浙江省衢州市,在距今約9300至8000年的皇朝墩遺址環壕聚落內,炭化稻米的存在証實了長江中下游早期稻作農業社會的輝煌。一片迄今已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古水稻田,成為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動縮影。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循環往復的農事活動,孕育了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也把勤儉節約的精神刻進中華民族的血脈。
“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古老的農耕社會,糧食是人們生存、繁衍的重要資源,每一簇稻穗、每一塊麥田,都凝聚著農人的汗水與希望。珍惜糧食、勤儉節約,不僅是對資源的珍視,對勞動的尊重,更是對生命延續的敬重。
“稻、黍、稷、麥、菽……每一粒糧食真的來之不易!”北京中軸線南端西側,先農壇一畝三分地農耕體驗活動上,二年級學生楊睿謙捧著糧食,和媽媽分享勞作后的感觸。
以儉修身、勤儉傳家、尚儉治國,勤儉節約的基因始終深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周易》提出“君子以儉德辟難”,《尚書》有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資治通鑒》中寫“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節儉是生活態度,是家庭美德,更是一國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基石。
山西運城,司馬溫公祠,紅牆青瓦間庭院深深。“故裡先賢司馬光,家規傳世萬年長。我輩理應知榮辱,謹記教誨美名揚。”如今,這裡已是一處家風家教傳承基地,不少游客正在沉浸式游覽。
“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在其著有千余字的家訓《訓儉示康》中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他旁征博引,闡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並引用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御孫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將“儉”與“奢”所導致的后果一一說明,教育子孫后代要勤儉節約。
“欲治國者必先齊家。司馬光不喜奢華並注重節儉,不僅為后世百代留下了治國的歷史借鑒《資治通鑒》,還為后人留下了治家的實例典范。”司馬溫公祠原館長王在京說。
縱觀古今,大凡在品格和事業上有所成就者,都將勤儉視為立身之本。我國古代刊印的家訓家規有上百種,“崇勤尚儉”總是其間重要一條。
“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不節則乏。”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堅持節約優先”時曾引用的這句經典,出自明代著名改革家張居正《論時政疏》。“有”與“無”、“裕”與“乏”的辯証思考,蘊含了倡導節儉節制,反對奢靡浪費的價值取向。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后,有一篇改革文章《陳六事疏》,就是在《論時政疏》基礎上發展而來。其中談到如何‘固邦本’時,再次提到要厲行節儉,‘敦尚儉素以為天下先’。”天津市委黨校科研處處長倪明勝說。
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自古以來被看作是修身之基、齊家之要、治國之道,成為代代相傳的中華美德和寶貴精神財富。
“節儉朴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代代傳承,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勤儉節約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共產黨人永遠不能丟的優良傳統。
“是什麼樣的希望,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理想,使他們成為頑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士的呢?”1936年,為了探究中國革命的真相,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沖破重重封鎖進入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採訪。
他看到,紅軍大學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學員們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作課堂筆記本使用。他寫道:“(毛澤東)做了十年紅軍領袖,千百次地沒收了地主、官僚和稅吏的財產,他所有的財物卻依然是一卷鋪蓋,幾件隨身衣物——包括兩套布制服”“(彭德懷)有一件個人衣服……那是在長征途上擊下敵機后用繳獲的降落傘做的背心”“(林伯渠)慈藹的眼睛上戴著一副眼鏡,一隻腿架已經斷了,是用一根繩子系在耳朵上的”。
斯諾真切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在《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序言中提到“(這)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
戒奢尚儉,永葆本色。
在河北平山,滹沱河畔,一座西柏坡廉政教育館,吸引著人們前來參觀學習。1949年的河北西柏坡,進京“趕考”之前,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發出了“兩個務必”的號召,“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從此“兩個務必”成為黨執政的重要法寶。
“從七屆二中全會的‘兩個務必’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三個務必’,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遵循的宗旨、優良的作風以及一脈相承的自覺和清醒。”講解員呂靜向游客娓娓道來。
節儉朴素、謙虛謹慎,困難時不低頭,豐裕時不奢靡,是我們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証。
在江蘇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一堂“大思政課”剛剛開講。“周恩來總理始終把勤儉放在第一位,衣服補了又補,一生嚴於律己、艱苦朴素。”來自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志願講解員郭詩雨說。
一件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的灰色中山裝,被靜靜保存在紀念館的玻璃展櫃中。衣領挺括如初,可細細看去,平整的布面卻有著多處磨損、破洞和織補。這件衣服,周恩來穿了20余年。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穿著這件中山裝,向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再次發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號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節儉朴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傳家寶。現在,我們生活條件好了,但艱苦奮斗的精神一點都不能少,必須堅持以儉修身、以儉興業,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情。”
從一艘小小紅船到一個個簡朴窯洞,從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征到繼往開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代代傳承,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在新征程上煥發勃勃生機。
“讓勤儉精神廣為弘揚,勤儉意識深入人心,勤儉行為化為自覺”
將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塑造為社會風尚,續寫中華美德
湖北武漢黃陂區,木蘭山腳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村坐落於此。村中至今保存著許多古民居,猶如一座“活的民俗文化博物館”。
600多年前,初遷此地的余姓先人以“勤儉能創千秋業,耕讀尚開富貴花”為家訓寫下一副對聯。其后百載如一,后人以此為旨修身持家。大余灣村中的大門都是外寬裡窄,折射出這一家族“寬進窄出、勤儉節約”的治家理念。
一粒米雖小,可照見一家一戶的文明修養﹔節約事“雖微”,可助社會和諧、國家富強。
如今,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傳承和弘揚勤儉節約的價值觀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不浪費一粒米、一度電、一滴水,關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從經濟社會發展來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關系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有助於建設節約型社會。
“旗幟鮮明地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堅決反對奢靡享樂之風,大力弘揚勤儉節約之風,讓勤儉精神廣為弘揚,勤儉意識深入人心,勤儉行為化為自覺,真正使崇尚勤儉成為社會風尚。”習近平同志曾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指出。
“推薦這種小份菜”“這個套餐包含了主菜、配菜、主食和飲料,都是少而精”“這種小碟裝很好,可以品嘗多種口味”……如今,“光盤行動”成為消費風尚,“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是種新“食”尚。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制定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到出台反食品浪費法、發布《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從堅決清理“舌尖上的浪費”突出問題到開展“光盤行動”、啟動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一系列舉措引導了正確的消費觀念,扭轉了糧食浪費態勢。
在河北河間大庄村,村裡建起紅事大廳,年輕人結婚辦婚宴隻需食材費。村黨支部書記石炳啟說:“在我們大庄村,婚事新辦已經成為年輕人中的一種風尚。”
“樂於平淡、不慕奢華,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筑家庭廉潔防線……”在青海西寧,一封寫給黨員干部及其家庭成員的廉潔家風倡議書,道出了儉與廉的密不可分,讓“儉以養德,廉以立身”的道理更加深入人心。
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更有助於將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塑造為社會風尚,凝聚起廣泛共識和強大合力,不斷續寫中華美德。
在城市,越來越多人把反對浪費、崇尚節儉落到一點一滴的日常行動中﹔在農村,“杜絕浪費”被更多地寫入村規民約﹔在校園,厲行節約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
“你看,這是稻米,這是小米,那是小麥、黃豆、玉米”“過了驚蟄節,整地不能歇”,在首都糧食博物館裡,68歲的劉利民正給小孫女認真講著。“我嘛,就是想讓孩子了解糧食是怎麼來的,從小就懂得‘粒粒糧食汗珠換’的道理。”
勤儉節約,這一優良美德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中。持之以恆地將勤儉節約的精神傳承下去,也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