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助力冰雪運動發展(體育大看台)

隨著冰雪運動廣受歡迎,許多體育新職業走入人們的視野。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去年發布的新職業、新工種中,造雪師、雪板維護師、滑雪巡救員等位列其中。新職業給從業者帶來新機遇,也給行業發展帶來新氣象。
——編 者
造雪師李偉偉——
“把山坡變成雪道,我很有成就感”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馬鬃山滑雪場,造雪師李偉偉抓起一把剛造的雪,遞到記者手裡,“來,攥一下,啥感覺?”“不太好攥。”記者攤開手掌,雪在手裡散開。李偉偉介紹:“攥起來散,說明雪有點干﹔攥起來實,說明水分大。造雪師要把握好這個度。”
2021年大學畢業后,李偉偉進入了造雪師行業。
翻看他的培訓筆記,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工作難點。首先是對身體素質的考驗。馬鬃山滑雪場對游客開放的面積超42萬平方米,集中造雪期要控制在45天之內。雪場想要如期運營,需要24小時不間斷造雪,白班夜班來回倒。“我第一次值夜班,在戶外待了一夜,臉都凍僵了,像針扎一樣疼。”李偉偉說。
人工造雪的原理是將高壓水注入造雪機,通過噴嘴噴出霧化的液滴,與高壓空氣混合后凝結成冰晶。“這一過程要求溫度在0攝氏度以下,濕度在50%以內,不同的溫度、濕度搭配,會極大影響造雪質量。”李偉偉表示,造雪時要格外當心。要注意監控風向、溫度等條件,稍有不慎,不僅出雪受影響,還可能導致機器故障,甚至造成人員受傷。
“造雪是一門經驗活,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李偉偉經常在戶外觀察造雪機工作,一看就是幾個小時,還經常與前輩們探討交流。憑借努力和韌勁,他入行不足4年就成長為技術熟練的造雪師,不僅極少出錯,還練就了許多“獨門絕技”:聽聽轟鳴聲,就能判斷造雪機運轉是否正常﹔踩踩雪堆,就能判斷造雪情況……雪季過后,李偉偉還要參與造雪設備的維護、支持其他項目運轉。
隨著冰雪運動近年來愈發火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造雪師隊伍。“我們團隊中基本是95后、00后,大家經常琢磨如何造出更優質的雪,提升游客的滑雪體驗。”說話間,李偉偉帶記者來到雪場最高處。放眼望去,一條條雪道宛若絲帶傾瀉而下。“把山坡變成雪道,我很有成就感。”李偉偉說。
雪板維護師於春勝——
“我和雪板成了‘好朋友’”
關上大門,工作室裡格外安靜。於春勝打開台燈,將一塊雪板抱上工作台,仔細檢查。他將電熨斗加熱到合適溫度,輕柔又均勻地將蠟油在雪板上熨開。“雪板使用一段時間后,要進行打蠟護理,這有利於延長雪板的使用壽命。”他一邊說話,一邊熟練地操作。他身后,還放著兩個等待維護的雪板。
於春勝今年31歲,是一名雪板維護師,一塊塊雪板在他的幫助下煥然一新。於春勝搓了搓有些粗糙的手,“一塊雪板,價格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都是雪友的寶貝。不管是維修還是養護,咱肯定得盡心盡力。”於春勝以前從事汽車組裝維修,本就熱愛滑雪的他,9年前經朋友介紹,轉行成為雪板維護師。
從業初期,為了積累經驗,他經常向滑雪愛好者、退役滑雪運動員請教,“他們熟悉雪板,雪友的體驗很重要。”
維修雪板內刃,是於春勝最常做的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雪板板刃可能高於板底,這就需要維護師用工具一點點打磨平整。“打磨雪板是個精細活,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手感很重要。”於春勝表示,如果當天打磨的雪板多,下班時手都是抖的。
打蠟、修刃、補板底、調整固定器……一年年積累,於春勝的技術不斷進步。如今,遇到一些“傷情”復雜的雪板,他也駕輕就熟。“我和雪板成了‘好朋友’!”談起雪板,於春勝的話匣子總也關不上,“硬度較低的雪板,更適合初學者。”“這塊雪板底部有傷,估計雪板主人去滑野雪,碰到石頭、樹枝了。”
下一步,於春勝想攻克板刃斷裂等難題,“這是一份很有成就感的工作,不僅能讓雪友有更好的滑雪體驗,更減少了滑雪時的安全隱患。咱得繼續精進技術,配得上雪友們的信任。”
滑雪巡救員姚鶴——
“我們隨時待命,但更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手要穩,減少晃動!”“注意看路,別撞到人!”吉林省吉林市鬆花湖度假區的雪道上,幾名滑雪巡救員腳踩雙板,手推救援船,護送受傷的滑雪者回到山下接受治療。姚鶴今年32歲,是鬆花湖度假區滑雪巡救隊的主管。在他帶領下,隊員們配合默契,不出10分鐘,就把傷員安全送下山。
“救援團隊越規范、越專業,雪友們的安全越有保障。”姚鶴本身是一名滑雪愛好者,2016年鬆花湖度假區招募救援人員,他通過重重篩選,成為一名滑雪巡救員。
將傷員轉運下山后,姚鶴再次滑上雪道。發現有滑行速度過快或過慢的雪友,他便高聲呼喊,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幫助。在雪季,姚鶴和同事們幾乎每天都要滑行幾十公裡。
隨時准備處理突發事件,是這份工作的常態。“那邊好像有人摔倒了,傷員情況看不太清楚。”一次夜滑,有雪友急匆匆找到姚鶴,焦急地說。天空飄著雪花,雪道能見度不高。姚鶴當即叫上4名隊員,帶齊救援裝備。大家橫向排開,保持10米間距,慢速滑行,仔細尋找傷者。十幾分鐘后,姚鶴終於在雪道邊緣處找到傷員,“懸著的心終於放鬆下來,回去換衣服時才發現,隊員們緊張得衣服都濕透了。”
晚上9點半左右,夜滑結束,游客逐漸散去,姚鶴和隊友們也開始了每天的“最后一滑”。看雪道上有無滑雪者,檢查防護網、造雪機等設備附近防護墊情況……
近幾年,滑雪者越來越多,姚鶴肩上的責任更重了。姚鶴和隊員們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醫院、救援隊組織的專業培訓,成為擁有滑雪教練証與紅十字救護員証的“雙証”員工。
滑雪巡救員成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新職業,讓姚鶴和隊員們的職業歸屬感更強,“我們隨時待命,但更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