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的甘肅 發展的強音
——甘肅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觀察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在駐地舉行開放團組活動。孟捷攝
3月7日上午,甘肅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
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光明日報等51家中外媒體的83名記者將目光聚焦甘肅,關注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的故事。
全國兩會期間,各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活動,不僅是媒體記者關注的焦點,更是了解各地事業發展的“一扇窗”。
透過開放團組“這扇窗”,我們看到了一個感恩奮進的甘肅,看到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甘肅,看到了一個向新而行的甘肅,看到了一個山川秀美的甘肅,看到了一個產業興旺的甘肅……
這扇窗背后,是“承壓前行、好於預期”的亮眼成績
2024年,甘肅GDP增速5.8%,增速居全國第3位,連續10個季度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
“過去一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甘肅經濟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請問甘肅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採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進展?”人民日報記者率先提問。
剛剛過去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親臨甘肅視察,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甘肅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入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行動,推動全省經濟呈現出逆勢而進、向上向好、量質齊升的發展勢頭。
答案就在4個“關鍵詞”裡。
“產業推動”——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持續提升產業“含新量”“含綠量”“含智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體現甘肅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創新驅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強科技行動,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切實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內需拉動”——把擴大內需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著力點,全力以赴促進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
“開放帶動”——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主動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不斷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這扇窗背后,是“搶抓機遇、因地制宜”的發展藍圖
說起甘肅,大家會想到敦煌、河西走廊、麥積山石窟,也會想到蘭州牛肉面、天水麻辣燙和花牛蘋果。
甘肅擁有豐富而獨特的資源優勢。如何更好搶抓國家戰略機遇,更好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是新華社記者關注的重點,也是甘肅的必答題。
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富民興隴宏偉藍圖指引下,甘肅有信心和底氣把國家所需和甘肅所能結合起來,挖掘和放大自身資源優勢,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甘肅貢獻——
更好發揮礦產資源優勢,促進石化冶金等產業向前走一步、向深延一層,打造全國區域性現代制造業基地,重振老工業基地雄風﹔
更好發揮風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電、光伏、儲能,加快建設特高壓外送通道,打造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
更好發揮特色資源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全產業鏈發展,把“土疙瘩”變成“金疙瘩”,打造全國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先行基地﹔
更好發揮科技資源優勢,讓科技在經濟發展中打頭陣,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全國區域性科技創新及轉化基地,壯大區域發展新動能﹔
更好發揮文旅資源優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和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優秀旅游目的地,讓大美隴原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
這扇窗背后,是“種類豐富、香飄萬家”的地道“甘味”
天水花牛蘋果又大又紅、隴東雜糧谷穗顆粒飽滿、甘南草原牦牛成群、臨夏盆地肉羊肥壯……地域狹長的甘肅,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冰川雪水潔淨、沃土草原綿延,孕育了一大批富含品牌基因的“土特產”,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近年來,包括天水花牛蘋果在內的高原夏菜、蘭州百合、靜寧蘋果、平涼紅牛、定西寬粉等一系列特色“甘味”農產品,不僅走俏國內市場,還漂洋過海走上了“世界貨架”。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提問:“接下來甘肅如何加大力度推動‘甘味出隴’‘甘味出海’,將地域品牌和市場品牌由小而散向大而強轉變?在提升市場延伸度方面將採取哪些措施?”
——實施擴量行動,繼續深入挖掘“土特產”的潛力,全力打造“牛羊菜果薯藥糧種”八大產業集群,加快建設25個特色優勢產業帶。
——實施提質行動,持續推進農業綠色化、標准化生產,加強農產品質量全流程、全環節、全周期管控,讓廣大消費者吃上更優質、更綠色、更安全的“甘味”產品。
——實施延鏈行動,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高技術、高成長性、高附加值的農業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引領和帶動其他各類特色農產品組團“出隴”、鏈接“出海”。
——實施增效行動,建強“甘味”品牌矩陣,完善市場體系,盡快形成線上線下布局、國內國際拓展的市場體系,讓更多甘肅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為人所知、為人所識,暢銷國內、走向全球。
這扇窗背后,是“頻頻出圈、火爆全網”的活力甘肅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一望無際的廣袤草原、嘆為觀止的神秘石窟、聲聲駝鈴的茫茫戈壁……甘肅,山河壯美,文明璀璨。
去年,天水麻辣燙、敦煌“萬人星空演唱會”、嘉峪關“關城夜游”頻頻出圈、火爆全網,點燃了甘肅文旅市場,全省接待游客人數、旅游花費分別增長15.9%、25.7%。
如何將流量變“留量”?
光明日報記者提問:“甘肅將採取哪些具體謀劃和舉措,推動文旅市場持續火熱、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規劃清晰明確——
加快“典范”“高地”建設,推動“數字敦煌”技術迭代升級,進一步擴大“中國特色·敦煌經驗”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影響,推出敦煌文化精品海外展和全球線上交流活動,持續擴大敦煌文化國際影響力。
聚力打造“八個一”文化品牌,以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一年一屆敦煌文博會、一部《四庫全書》、一本《讀者》雜志、一台《絲路花雨》舞劇、一部《河西走廊》紀錄片、一屆至少一部作品入選“五個一工程”、一縣一文藝院團等特色文化品牌為著力點,打造中華文明傳播展示的“甘肅窗口”。
推動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甘肅段,加快建成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優秀旅游目的地。
文化傳承亮點頻出、文旅融合異彩紛呈、文藝精品層出不窮,隴原大地錦繡斑斕,一幅幅激揚文化自信的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這扇窗背后,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溫暖答卷
開放團組活動現場,十塊展板吸引了中外記者的目光——
展板上,新房子干淨整潔、新教室寬敞明亮、溫室大棚整齊排列、市政設施不斷完善,曾經滿目瘡痍的地震災區,已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積石山災后恢復重建一年多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祖國各地、四面八方的傾力相助下,省委、省政府帶領廣大干部群眾,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各項工作,書寫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溫暖答卷。
經濟日報記者提問:“下一步甘肅將如何做好積石山地震災后重建‘后半篇文章’?”
今年是災后重建的第二年,任務依然艱巨而繁重,甘肅將持續發力——
緊盯“三年規劃兩年完成”的總目標,高質量完成災后重建任務﹔聚焦“安居興業”的總要求,扎實做好縣域產業重構和搬遷群眾后續扶持﹔圍繞“打造新積石”的美好願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堅持“共建家園”的理念,積極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這扇窗背后,是“產業興旺、守牢底線”的和美畫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過去幾年裡,甘肅通過發展“牛羊菜果薯藥”等特色產業讓群眾脫貧摘帽、增收致富。
香港商報記者提問:“如何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群眾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在完善防返貧和低收入人口幫扶方面有哪些真招實招?”
產業是鄉村發展的“主心骨”。近年來,甘肅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以古浪縣大靖鎮三台村為例,在產業發展方面,搶抓用好中央和省市縣各項產業扶持政策,帶領群眾大力發展肉羊養殖、蔬菜種植等產業,種植經濟作物,引進織毯廠、服飾加工廠,吸納本村婦女就地就近就業,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在防返貧監測幫扶方面,健全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深入推進“結對幫扶·愛心甘肅”工程,創新設立防返貧幫扶資金,努力讓發展基礎更加穩固、群眾增收更可持續。
這扇窗背后,是“向新而行、以質圖強”的動能轉換
慶陽,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甘肅樞紐節點城市。近年來,慶陽市深度布局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產業鏈式發展,進一步夯實數字“底座”。
DeepSeek問世以來,慶陽數據中心集群企業迅速捕捉市場變化並調整策略,以豐富的算力生態,高效適配服務DeepSeek全量模型落地慶陽。
“下一步慶陽如何加速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網絡鏈路建設,打造面向全國的人工智能算力保障基地?”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慶陽市將錨定國家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的戰略目標,持續擴大算力規模,持續擴大招商引資,引大引強引頭部,持續深化要素保障,全面優化提升園區的功能和承載能力,努力在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發展方面謀求更大作為,讓革命老區搶佔新賽道、實現新發展。
回望過去,步履堅定﹔展望未來,信心滿懷。
透過開放團組“這扇窗”,一幅生機勃勃的隴原發展畫卷徐徐鋪展,新一年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躍然眼前。站在新起點,甘肅將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深化改革、勇於創新,奮力推進現代化建設再譜新篇、再創輝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