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裝機1.9億千瓦,佔比超72%
國家電投加快綠色低碳發展(走企業,看高質量發展)

山東半島,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U1場址項目並網,標志著我國單體最大的平價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項目上網電價與傳統燃煤電價相當。
黃河上游,國家電投青海羊曲水電站全容量投產發電。作為青豫直流特高壓外送通道的重要支撐調峰電源,電站年平均發電量超過47億千瓦時,可滿足約150萬個家庭的年用電需求。
一東一西,兩個清潔能源項目的投產運行,是國家電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縮影。作為擁有光伏發電、風電、核電、水電、煤電、氣電、生物質發電等全部發電類型的能源企業,國家電投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加快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截至目前,國家電投清潔能源裝機1.9億千瓦,佔比超過72%,是全球最大清潔能源發電企業之一。
推動綠色轉型,擴大清潔能源供給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推動綠色發展,國家電投不斷做大增量、逐步優化存量,發展傳統產業,豐富創新業態。
傳統高耗能的鋁業如何低碳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採用了“煤—新能源—電—鋁”循環經濟新模式。
一方面,劣質煤實現高效利用。霍林河礦區褐煤儲量豐富,其中的劣質褐煤燃燒效率低,遇水易散、遇硬易碎,難以外運,長期存放還容易自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建設年消耗1000萬噸劣質褐煤的火電裝機,使其就地消納,高效服務電解鋁生產。
另一方面,新能源扛起重任。在國家電投北露天煤礦幾十公裡外的群山間,260多台風機迎風而立,36萬余塊光伏板連綿延展,為霍林河循環經濟局域電網提供綠色電力。2016年到2024年,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清潔能源裝機增長3倍多,每年有30億千瓦時綠電送至下游電解鋁產業,佔比近三成,減少數百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加氫15分鐘、續航可達350公裡……2024年,湖北首條氫能源生態示范線投運,30輛載重49噸的氫能重卡投用。它們搭載的“氫騰”燃料電池系統,來自國家電投華中氫能產業基地。
“燃料電池領域的質子交換膜等8類關鍵產品,我們可以全自主生產制造4類。”國家電投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真介紹,以質子交換膜為例,經過技術自主化攻關,產品關鍵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價格隻有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
上線全國首台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搭載“氫騰”電池的氫能大巴為北京冬奧會等提供服務﹔自主研發的生物質綠能顆粒撬裝移動生產線“秸能一號”,以農業秸稈、林下剩余物等為原料,就地實現類煤燃料轉化……國家電投聚焦清潔能源規模化高質量發展,積極布局培育氫能、儲能、綜合智慧能源、生物質能等新賽道。
在內蒙古,國家電投烏蘭察布風電基地一期600萬千瓦示范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后,每年可提供180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於替代600萬噸標准煤。
走進國家電投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批“小而美”的能源設備吸引了記者注意:可追蹤陽光旋轉的發電太陽花、可充電的光伏座椅和停車棚、每秒2.5米風速即可運轉的微型風機……這些微型能源設備發出的直流電,直接進入園區微電網,不用進行交直流轉換,減少損耗,用能效率可提升約15%。
國家電投堅持清潔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利用並舉,開發力度、投資強度保持高位,持續優化電力裝機結構。“我們將保持清潔能源產業高增長、高比例、高質量、規模化發展優勢,力爭2030年清潔能源裝機佔比達到80%。”國家電投主要負責人表示。
堅持創新驅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近年來,國家電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聚焦核能、重型燃氣輪機、新能源等領域,積極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
山東榮成,第三代自主產權核電“國和一號”示范工程首堆建成投運。反應堆壓力容器來自上海核工院和中國一重﹔汽輪發電機來自東方電氣和哈爾濱電氣﹔U型管來自寶銀特種鋼管有限公司……作為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成果,“國和一號”已實現整機全國產化能力。
為攻克核電關鍵技術難題,2022年,國家電投上海核工院發起組建“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推動核電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建設安裝、運行等全產業鏈產品和技術升級。目前“國和一號”產業鏈聯盟141家成員單位中,有48家民營企業,5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供應鏈主要供應商中民營企業佔比近70%。
2024年,我國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先后完成樣機總裝下線、點火、滿負荷試驗。這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術等級重型燃氣輪機。
為摘下這顆裝備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國家電投作為項目實施主體單位,與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組建聯合重燃公司負責具體實施,集聚200余家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參與研制,先后突破透平葉片精密鑄造等90余項關鍵技術。
光伏領域,IBC電池量產平均效率及鈣鈦礦疊層電池實驗室效率躋身行業先進行列﹔數字融合發展領域,“天樞一號”智慧能源系統對電熱冷氣等數十種能源品類實施全域物聯,綜合能耗降低超15%……國家電投不斷提升科技研發能力,探索核能、新能源、氫能、儲能等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推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能源行業融合發展,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服務民生需求,改善用能體驗
2024年11月,國家電投“暖核一號”第六個供暖季啟動,為山東煙台海陽市和威海乳山市兩地提供熱源。“室溫在23攝氏度左右,比過去燒煤供暖每平方米價格低1元,溫度更穩定,空氣也更干淨了。”從2019年冬季開始,海陽市居民臧女士就用上了核能供暖。
在供熱源頭國家電投海陽核電站,兩條白色管道從核電常規島伸出,管道一頭連著電廠內的供熱首站,另一頭連著電廠外的熱力公司換熱站。據介紹,核電站發電熱效率比最先進的火電機組要低約10個百分點,將核電的熱拿出一部分來供暖,在物理隔絕情況下將熱量傳送給熱力公司,再經市政供熱網絡傳遞到用戶家中,可以提高核電的熱效率,綜合效益更高。此外,減少余熱排放還有利於海洋生態保護。
作為我國首個核能供熱商用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2019年投運以來,供熱規模從70萬平方米擴大到1300萬平方米。
在廣袤鄉村,清潔能源同樣大有可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是國家電投的定點幫扶縣。在巴普初級中學新修的教學綜合樓,國家電投援建的屋頂光伏、儲能裝置、智慧雲教系統等,成為一道新風景。光儲一體項目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每年能為學校減少15萬元左右電費支出,還能避免臨時斷電,惠及3000余名師生。
從城市到鄉村,國家電投的清潔能源不斷強化民生用能供給保障,更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國家電投主要負責人表示,國家電投正錨定建設世界一流清潔能源企業目標不動搖,堅持傳統產業和創新業態均衡發展、存量提質和增量做優均衡推進,推動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