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智慧醫療建好法治護欄(新視野)

近來,AI輔助診斷、腦機接口等智慧醫療方式日漸成熟,成為惠及人民健康的“神兵利器”,為健康中國提供了重要支撐。
2024年11月,上海東方醫院發布了人工智能醫學大模型“Med—Go”,應用於ICU監護。今年2月,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研發多參數版本DeepSeek—R1大模型,構建了覆蓋“臨床—科研—運營管理”的全場景智算中樞,實現了AI在臨床輔助決策、慢性病管理、遠程診療、智慧護理等領域應用的良好開局。目前,人們已經可以通過智能手環、血壓計等設備採集心率、睡眠、血壓等數據,上傳至豆包、Deep—Seek等平台,獲得輔助醫療診斷建議。慢性病患者亦可通過智慧醫療平台定期向醫生反饋病情數據,醫生根據數據調整治療方案。
隨著智慧醫療向縱深發展,風險也開始暴露。2024年2月,美國一家醫療保健軟件公司發生大規模患者數據泄露事件,導致逾90萬名患者的病歷編號、健康狀況、治療處方等敏感信息泄露。這件事發出警示:隻有構建系統完備的智慧醫療法治體系,才能為智慧醫療長久健康發展奠定法治根基,讓智慧醫療發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首先,健全智慧醫療規范體系。近年來,我國制定了大量智慧醫療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如2018年7月出台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2024年11月制定的《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等,為智慧醫療發展建立了基礎法律框架。隨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和智慧醫療應用場景的快速迭代更新,醫療數據共享、隱私保護、算法歧視等新問題亟待法律回應。患者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的廣泛出現,使智慧醫療發展蒙上了陰影。亟須加快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立法,防范此類行為的發生,使醫療數據的權屬明確、授權程序合規,追溯定責完備。此外,對於腦機接口等應用場景,也應當加快立法,在依法保障患者合法權利的前提下,推動智慧醫療科技創新。
其次,為智慧醫療提供高質量執法司法保障。智慧醫療迅猛發展的同時,欺詐騙保等犯罪出現了越發隱蔽化、專業化的趨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系統漏洞實施騙保。一方面,必須建立適應智慧醫療發展的執法監管體系,依法打擊危害智慧醫療健康發展的違法行為。我國部分區縣已經建立了醫保、公安、衛健等部門聯合監管機制,查處欺詐騙保行為,相關違法分子被移送起訴。要從源頭上強化執法監管能力,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構建風險預警模型,自動識別診療行為中的法律風險,發現潛在違法線索。另一方面,智慧醫療實踐中難免發生一些社會糾紛,這就要求建立更加公正高效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我國已經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地建立起了互聯網法院,同時正在探索的在線調解、區塊鏈司法存証等法律服務機制創新,為解決智慧醫療中的各類糾紛提供了良好方案。
第三,營造適應智慧醫療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智慧醫療不僅需要科技創新提供底層技術支撐,也需要產業推廣才能步入億萬百姓家。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是推動智慧醫療產業推廣的重要力量,要盡快建立適應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要確保市場主體平等參與智慧醫療產業競爭,更好發揮市場在智慧醫療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時,加強智慧醫療科技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激勵智慧醫療科技突破。此外,還應增強智慧醫療技術開發者的數據安全意識和倫理責任意識,通過技術賦能將法治要求嵌入智慧醫療全流程。
智慧醫療作為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場景,蘊含了人工智能內在的風險,其發展方向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法治具有穩定社會預期的功能,能夠化解智慧醫療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減少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中的負面影響。在人工智能加速突破的當今,應當加快健全智慧醫療發展的法治保障,為智慧醫療行穩致遠奠定堅實制度基礎。
(林群豐為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朱麗嬌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