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提升保護意識、設計數字展覽,甘肅臨洮推進馬家窯文化保護傳承——

看,彩陶紋裡的古老文化(感知文化裡的中國)

本報記者 董洪亮 宋朝軍
2025年03月26日09: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看,彩陶紋裡的古老文化(感知文化裡的中國)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館員趙志剛行走在野外,仔細尋覓夾在土層間的一枚枚彩陶片,“多一點探索,多一些對歷史文化的觸摸”。

百余年前,在臨洮縣洮陽鎮馬家窯村,幾千年前的古文化遺存被發現﹔后來,考古學家夏鼐將其命名為“馬家窯文化”﹔11年前,臨洮縣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合作,開始對馬家窯遺址進行保護性科學發掘。前不久,寺窪遺址馬家窯文化聚落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多年來,臨洮縣不斷探索,推進馬家窯文化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推動文化傳承發展。

“眼裡是陶片,心裡是整個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可以細分為3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野外調查是了解文化遺存的基礎。10余年來,趙志剛走遍了臨洮各個鄉鎮,“野外調查工作做得好,后面的勘探、試掘等才能更順利”。

“眼裡是陶片,心裡是整個馬家窯文化。”趙志剛說,進入發掘階段,文保工作者面對繁雜的陶片、石器和遺跡等線索,既要有俯下身子的耐心,也要有回望歷史的視野。

在寺窪山村的一處發掘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志委手執一張地形圖,目光所及是一處山崖,那裡有歷經數年發掘、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發掘區,裡面遍布房址、窯爐等遺跡。

11年前,郭志委從北京來到臨洮工作,組建起考古團隊,在馬家窯遺址、寺窪遺址內發現了近百座房址和窖穴、窯爐等遺跡,收集了大批陶器、石器等遺物。如今,上百萬片陶片整齊存放在西北工作站中,工作人員將其一片片清洗、分類、拼對、修復,復原出千余件較為完整的陶器,為后續的學術分析和研究打下了基礎。

2024年,在寺窪遺址,郭志委和團隊新發現了5000年前經過精心規劃和精准測量的大型設施,周圍還分布著房址、窖穴、窯爐、作坊等。“這會不會是一處馬家窯文化的中心性聚落?專門的作坊區是不是一處區域性制陶中心?很多問題值得思考。”他認為,這次考古發現提供了當時聚落和社會的全方位信息,對中華文明探源關鍵時期黃河上游乃至西北地區早期文明化進程和模式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大家保護遺址的意識更強了,也更主動了”

無論農忙農閑,馬家窯村村民馬如朝經常往地裡跑。他是一名文保員,巡查就是他的工作。在臨洮縣,像馬如朝這樣的文保員還有60多名,他們由縣文物保護中心聘任,輔助遺址的日常巡查和監管。

目前,馬家窯遺址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寺窪遺址面積更是在200萬平方米以上,這裡有大量的文化遺存,很多地方未經考古發掘。有了文保員的幫助,全縣160多個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被納入日常巡查范圍。

“村民熟悉當地情況,能幫助我們有重點地開展保護工作。”臨洮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於欣雨說的“重點”,既包括重點地段,也包括重點時刻。在人員活動較為集中的區域,文保員關注人為設施、機械操作是否合規﹔在玉米稈密集長高的時候,文保員就到田地深處巡查,以防不法盜挖。

除了發動村民,科技也成為遺址保護的重要幫手。

在臨洮縣博物館監控中心內,36塊屏幕上正顯示著不同遺址的實時畫面。2019年,針對馬家窯遺址、寺窪遺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洮縣啟動建設安防工程項目,140多個智能監控設備覆蓋全部重點區域,24小時監控實況,內容還同步給縣公安局指揮調度中心,一旦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

不僅要保護文化遺存,更要提升全民的文保意識。2023年,《定西市馬家窯辛店寺窪遺址保護條例》通過並正式實施,當地多次開展普法宣傳。“通過立法,大家保護遺址的意識更強了,也更主動了。”臨洮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維山說。

“讓更多人願意聽跨越千年的彩陶故事”

伴著明快輕盈的旋律,十幾名演員走上舞台,展示衣服上的馬家窯文化特色紋飾。這是情景舞蹈《再現馬家窯》的演出現場。台下,導演鄭華認真記錄著觀眾的反應。

鄭華和20多名演員來自臨洮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2022年,他們開始策劃、排演《再現馬家窯》。舞蹈不僅再現了馬家窯文化的發掘場景,還設計了考古學家與當代講解員的“跨時空交流”。

“呈現方式也要創新。”鄭華介紹,團隊自主設計出20多套服飾。象征河流永恆奔騰的波浪紋、漩渦紋,富有生命力的動物紋,飽含動態美的幾何紋……每套衣服上的紋飾各有不同,呼應不同時期、地點和人物。

除了線下演出,臨洮縣還組織演職人員在臨洮縣博物館大廳錄制舞蹈段落,並配以文物知識介紹,制作成短視頻發布在臨洮縣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和短視頻平台上。

能在線上觀看的不隻有舞蹈。在臨洮縣博物館官網上,游客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游覽“彩陶文物展”。不少游客線上體驗后還專程來館參觀,博物館的數字智慧展廳和數字文物牆成了熱門“打卡地”。

200多平方米的數字智慧展廳裡,一名游客把手放在互動投影觸摸牆上,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四圈漩渦紋彩陶雙耳罐的聲畫資料就投射在前方銀幕。一旁的體驗區裡,五六名小朋友聚在一起操作大屏,體驗以文物為主題的益智游戲,360度全息投影、滑軌屏也從不同方面介紹彩陶的前世今生。

數字文物牆是馬家窯文化的數字化成果,循環展示200多件珍貴文物,游客輕觸屏幕、拉伸圖片,就能放大文物的細節和內部結構。2023年至今,39.7萬余人次走進臨洮縣博物館,近距離感受彩陶的魅力。臨洮縣博物館館長李玉宏說:“採用多種傳播形式,讓更多人願意聽跨越千年的彩陶故事。”

不僅如此,臨洮縣還為游客提供更多體驗機會。在當地的陶藝體驗中心,加工泥料、拉坯、裝窯、繪制、出廠……陶藝師演示著彩陶生產的全過程,邊講邊做,吸引不少游客動手參與。走出體驗中心,游客還可以參觀彩陶文化展示館、逛陶藝商業街、參加科普和研學活動。2024年,300多萬人次游客走進臨洮,走近馬家窯文化。

“我們將依托馬家窯文化,繼續盤活文化遺產資源,不斷拓展文旅融合空間,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臨洮縣委書記張振亞說。

《人民日報》(2025年03月26日 第 13 版)

(責編:高翔、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