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社會·各地

輕體育喚醒大課間 家校社聯動育優才

城關區“5+2”快樂健體行動構建校園體育新生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顏 娜 見習記者 魏佳貝
2025年04月09日09:46 |
小字號

春日的陽光洒滿操場,金塔路小學的孩子們身著傳統武術服,隨著太極拳動作舒展筋骨﹔西北新村小學的綠茵場上,足球小將們正進行著激烈的對抗訓練﹔上溝小學的大課間活動中,動感快樂的手球操讓孩子們樂在其中……自城關區“5+2”快樂健體行動實施以來,轄區各中小學在校內通過體育課、大課間、零點體育、課間活動以及課后延時5個時段,全方位多層次安排體育活動,讓每天2小時的體育活動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必修課。

創新課程體系 構建育人新生態

在金塔路小學的晨間活動中,四年級學生王梓涵跟著老師練習“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一招一式盡顯專注。“以前覺得武術定是爺爺輩或電視裡的事,現在發現動作裡的文化韻味特別有趣。”他邊說邊展示剛學會的“白鶴亮翅”。該校將太極拳、非遺武術等項目納入課程體系,課后的“文武學堂”等助力學生磨煉意志,傳承體育文化。該校負責武術教學的一位體育老師表示:“我們不僅讓孩子強身健體,更要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文化基因。”

這種課程創新在城關區已形成燎原之勢。西北新村小學以足球為支點,構建“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三級課程體系,每周開設足球專項課,開發“運球繞樁”“定點射門”等12項校本游戲課程,激發學生熱情。尚德小學則獨辟蹊徑,將軟式壘球、活力韻律操等結合,創編出獨具特色的“活力喚醒操”,學生在歡快的音樂中完成投擲、跑動等訓練。“咚咚鏘咚咚鏘……”伴隨著陣陣歡快的腰鼓聲,桃樹坪小學的學生們在大課間玩起了花樣腰鼓。這正是該校構建的“1+2+N”全員體育新模式,即以一個腰鼓特色、2個主題活動、N個運動場景和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傳統文化與體育教育中提升綜合素養。

打破空間限制 打造運動新場景

走進西北新村小學,走廊盡頭的“微操場”裡,二年級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花樣跳繩。這裡原本是閑置的空間,如今被改造為集跳繩、踢毽子、平衡木訓練於一體的多功能區域。“我們把運動空間從操場延伸到每個角落,讓隨時運動成為可能。”該校體育教師介紹道。

針對場地不足的痛點,各校紛紛亮出妙招。定西路小學巧思打造校園“輕體育”空間,推動“小場地大作用”育人實踐。在樓層大廳處,設計跳房子、猜拳奪寶、直線運動、跳遠格等有趣的地面游戲,拓寬學生課間活動半徑﹔在教學樓頂部用彈力繩懸挂彩色羽毛球,便於學生課間進行揮拍、擊球等訓練,延伸了學校體育特色訓練邊界,讓每寸空間都成為育人載體。

暢家巷小學針對場地有限的特點,因地制宜設計排球定點發球挑戰、對牆墊球接力賽等。此外,學校還在課間組織小型排球競賽,比如排球墊球對抗賽、迷你排球賽等,學生參與度高,鍛煉效果好。

智慧操場巧妙利用場地,為一隻船小學的課間活動帶來全新變革。智慧系統不僅精准記錄運動數據,還激發了學生的競技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學生們在智慧操場的吸引下,主動走出教室,積極參與課間運動,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與自信,真正實現了場地的最大化利用。

凝聚多方合力 搭建共育新格局

周末上午,尚德小學的足球場上,六年級學生馬浩然正帶著爸爸練習帶球過人。“學校開放場地后,我們一家三口每周都來運動三次。”馬浩然爸爸一邊展示手機裡的運動打卡記錄一邊告訴記者,學校組建了家長運動志願者團,協助開展親子周末徒步活動。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這種家校社聯動模式已成為很多學校的共識。

華僑實驗學校在“構建基礎+專項+興趣”的體系之上,深化家校社協同,通過家庭體育作業、周末親子運動延伸鍛煉場景,創新“微操場”“省隊校辦”等實踐,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該機制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運動熱情,旨在助力終身體育意識與五育融合實踐。

城關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城關區全角度多元化優化豐富“5+2”健體行內容,將優化課程體系、盤活運動空間、創新評價機制作為關鍵舉措,通過延長鍛煉時長、提升體育品質,切實做到減輕學業壓力、消除健康隱患,全力打造師生同參與、學段全銜接、家校社協同的體育教育新格局,切實保障學生每日綜合體育活動不少於2小時,助力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春色漸暖,這場以健康為名的教育變革,正在為孩子們描摹出充滿活力的成長底色。

■記者手記

當操場不再局限於物理邊界,校園裡的體育活動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採訪中,記者走進城關區多所學校,體驗到了城關區以“5+2”模式重構校園生態的一個個生動實例。這些看似簡單的時空延展背后,實則是教育思維的深層蛻變——從分數本位轉向全面培養。那些穿梭於走廊腰鼓陣中的身影,那些在屋頂彈力繩間躍動的學子,仿佛都在訴說著:真正的健康教育不應受制於場地與課時,而應根植於生命成長的原始渴望。

未來,體育不再是單列的課程模塊,將如空氣般滲透進學習生活的每個空間,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其中釋放天性、茁壯成長,以健康體魄奔赴美好未來。

來源:蘭州日報

(責編:邵蘭、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