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縣唐汪鎮——
讓村民唱主角 用鄉情解心結

“原先總覺得自己吃虧,為了一點小事和鄰居爭得臉紅脖子粗。今天大伙兒把十幾年的老賬、現在的需求和長遠利益都擺出來,我才明白不能光顧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這一幕發生在東鄉縣唐汪鎮河沿村,村民唐佔海心裡的疙瘩解開后感慨地說。
近日,在河沿村的田間地頭進行了一場特殊的“露天調解會”,面對一起久拖不決的鄰裡地界糾紛,鎮、村干部動員和組織群眾深入當事人爭議地點,讓村民唱主角、用鄉情解心結,僅用半天時間就化解了積怨。
這場“露天調解會”將社長、網格長、當事人雙方以及村民召集到田間地頭,當事人在眾人面前講述自己的訴求,現場群眾則發揮監督作用,核實雙方訴求的真實性。
調解過程中,工作人員在眾人的見証下,讓當事人雙方按照各自訴求,用鐵鍬在地上劃出地界線,再由群眾當裁判進行調處。
唐汪鎮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中,積極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包村工作組、村“兩委”組織現場5名群眾代表臨時成立調解組。這些群眾來自鄰裡之間,對當地的歷史背景和實際情況最為熟悉,他們秉持著尊重歷史事實、尊重當事人雙方意願、方便村社群眾生產生活的原則,經過討論和協商,公正公道地劃出了第三條地界線。
當三條地界線呈現在大家面前時,當事人雙方經過慎重考慮,放棄了自己劃的地界線,群眾意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得到了雙方的認可。當事雙方握手言和,多年的矛盾糾紛得以圓滿化解。
“鄉親們劃的線公道,既沒傷和氣,還方便鄰裡以后的生產生活。”村民唐國勝說,地界劃清了,心界也敞亮了。
成功調解的背后,是唐汪鎮深化“黨建引領+群眾自治”的治理創新。在深化基層治理工作中,唐汪鎮通過開展“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活動,讓群眾從“旁觀者”變成“主事人”。
參與調解的群眾代表馬尕娘表示:“鄉親們信得過我們,是因為我們不偏不倚講事實、算大賬。當鄰裡鄉親的‘明白賬’大過了眼前利益的‘糊涂賬’,調解就有了更大的底氣。”
據了解,今年以來,唐汪鎮通過群眾自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48起,調解成功率達100%,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