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走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領略長江下游古國文明輝煌

本報記者 羅陽奇
2025年07月08日09: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領略長江下游古國文明輝煌(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凌家灘遺址,是中國史前考古領域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它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距今約5800年至5200年,是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並稱“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

作為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証,凌家灘遺址是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關鍵遺存、關鍵節點、關鍵區域。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曾評價:“在長江下游,凌家灘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鋒隊。”

5月中旬,坐落於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作為國家“十四五”大遺址保護利用的重點項目,這座總投資2億元、總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的博物館,首次面向社會系統展示凌家灘遺址的考古成果和歷史價值。

生動講述考古發掘故事

走進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首先踏上一條“時間之軸”。軸線上鐫刻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嶺文化等代表性史前文化,引領人們開啟一場文明尋根之旅。

沿著時間之軸前行,來到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建筑主體呈十字院落形,外牆使用夯土板材料,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現代藝術氣息。“十字院落造型象征著古今輝映,凸顯了凌家灘曾是四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華文明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典型代表。”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館長孫良鳳說。

凌家灘地處長江下游支流裕溪河北岸,恰是長江中游與下游的過渡地帶,其所在的巢湖流域四季分明,平坦的地形和豐富的水系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其成為連接黃河中游(中原文化)、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太湖流域(崧澤—良渚文化)和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樞紐。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展陳面積約4000平方米,設有1個基本陳列展廳和2個臨展廳,基本陳列包括總序、鑒往知遠、玉耀長河、文明互鑒4個部分。

步入基本陳列展廳,兩側展牆模擬凌家灘壕溝形態,圓形沙盤展現了凌家灘聚落的整體面貌,防御區、居住區、祭祀區、墓葬區有序分布。“凌家灘遺址嚴謹的空間規劃體現了凌家灘先民對聚落功能分區的超前認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凌家灘考古發掘第二任領隊吳衛紅說。

凌家灘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鑒往知遠部分將凌家灘考古故事娓娓道來。

1985年冬,凌家灘村民在村北山崗頂部挖壙時,意外發現了玉環、石鑿、石鉞等文物。隨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進行現場勘察,經研判確認此處為史前墓地。

1987年6月,在村民發現玉器的西側地點,考古工作者進行了首次發掘。這次發掘共發現4座史前墓葬,墓中出土的玉人、玉龜、刻紋玉版工藝精湛,造型奇特。同年11月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11座史前墓葬,僅87M15墓出土玉器就多達93件,令人驚喜。

第三次發掘在1998年10月至11月。這次共發現了29座史前墓葬,出土了玉龍、玉鷹、玉人等大量玉器以及制作工具和邊角料等,並首次確認了石鋪祭壇,揭示了凌家灘“壇墓相伴,趨壇而葬”的獨特習俗。此次發掘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2007年進行的第五次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轟動全國的07M23墓葬,這是迄今所知凌家灘面積最大、遺物最豐富的一座墓葬,生動反映了凌家灘先民的喪葬儀制。

作為“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之一,近年來,凌家灘遺址發現了作為重要防御設施的雙重壕溝、大型高等級公共建筑基址和祭祀遺存,完善了對墓葬祭祀區布局和遺址聚落格局的認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如史前同時期唯一的龍首形玉器等。

自1987年以來,凌家灘經歷了16次考古發掘,先后由3位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主持,發掘面積共8500平方米,累計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00余件。

“通過我們的展陳,致敬凌家灘遺址發現40年來的三代考古工作者和為遺址保護作出貢獻的各界人士,拉近文物工作與社會大眾的距離,更好地普及考古知識、以史育人。”孫良鳳說。

集中展示歷年出土文物

凌家灘歷次考古出土的文物分別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此次凌家灘遺址博物館開館大展,匯聚各單位所藏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約1100件(套),並在臨展廳舉辦“玉禮乾坤——凌家灘87M4精品文物展”。“這是凌家灘文物首次集中亮相,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全面。”孫良鳳說。

栩栩如生的玉人,小巧精美的玉鷹,首尾相銜的玉龍……凌家灘先民使用原始工具,以高超的技藝將玉料琢制成各種器物。尚玉崇禮是凌家灘文化最重要的特質,對長江下游玉禮制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凌家灘出土了數件完整的玉人,或站姿,或跪姿,背后均有穿孔。87M4墓葬出土的玉人高8.1厘米、寬2.3厘米、厚0.8厘米,呈站立狀,頭戴冠飾,雙手撫胸,神情庄重,被認為是凌家灘先民崇拜的神像或祖先形象。

玉龍為灰白色,器身扁平,首尾相銜呈環狀,龍首吻部凸出,頭頂伸出兩角,耳、嘴、鼻、眼以陰線刻出。龍身外緣陰刻一周17條斜線,象征龍鱗,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有角有鱗的玉龍。仔細觀察,龍身近尾部有一鑽孔,可以系挂或連綴。

玉鷹雙翅展開,翅端部各為一豬首形象,專家推測或許凌家灘先民認為豬是財富的象征。鷹腹刻八角星紋,這種八角星紋也出現在凌家灘出土的玉版和新石器時代其他地區的陶器上,學術界對其象征意義有多種解釋。這件玉鷹可能是祭祀儀式所用之物,鷹、豬、八角星紋集於一器,表現了先民崇尚萬物有靈的觀念,反映了原始宗教信仰。

獨立展櫃裡陳列著一件雙虎首玉璜,器身有著明顯的拼接痕跡。吳衛紅介紹,右側虎首為20世紀80年代征集所得,左側殘件則於2016年出土,時隔30余年重聚一體。透過玉璜表面的“時光裂痕”,觀眾可以感受到考古工作的艱辛與厚重。

07M23墓是凌家灘發現的面積最大、規格最高、隨葬品最豐富的墓葬,長3.6米、寬2.1米,出土文物340余件,其中玉器達210件。展廳裡1︰1復原了這座“王者之墓”,其三層葬制結構揭示出“玉殮葬”雛形:底層鋪滿石錛、石鑿等生產工具,中層鋪滿石鉞,上層覆以玉、石鉞。墓葬模型前方的大屏幕上,以動畫演示了凌家灘大墓的葬制葬儀。

長72厘米、重88公斤的大玉豬正是出自07M23墓,它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同時代最大最重的玉石雕作品。玉豬位於墓葬基口上方而不是基底,專家推測可能有某種指示或鎮墓功能。

博物館還運用先進技術,讓觀眾沉浸式領略凌家灘文化的魅力。戴上VR眼鏡,便可“穿越”至5000多年前的祭壇,360度觀看先民祭天、制陶、琢玉等場景﹔裸眼3D技術將玉鷹紋飾拆解重組,向觀眾闡釋八角星紋裡的數學奧秘﹔3D掃描復原的紅燒土層,重現了大型祭祀活動現場。

掀開遺址公園發展新篇章

遺址公園裡還有一處值得打卡的區域——墓葬祭祀區。這裡對已經完成考古發掘的68座墓葬、1處祭壇等進行模擬展示。整個墓葬祭祀區分為五部分:中間的祭壇、西側的玉石匠人墓、南邊的貴族墓、東側的紅燒土塊區、北部的平民墓。

凌家灘先民在聚落遺址最高的地方修筑祭壇,規模宏偉,設計新穎,採用不同質地材料、分層建筑的方式。祭壇位於墓地中部偏東,為正南北向的長方形,原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存面積約600平方米,共有3層。最下層用黃斑土鋪墊,中層的原料為灰白色膠泥摻和細碎石塊,表層用大小不一的卵石、碎石間以黏土鋪成。祭壇上有4處石塊壘成的積石圈和3處與祭壇連為一體的祭祀坑。祭壇的東南角還有一處祭祀用火的地方。

目前,墓葬祭祀區正在進行提升改造,暫不對外開放,工程預計7月底結束。“主要是對遺址進行修復展示,確保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新建參觀棧道、遮陽棚等,提升游客參觀體驗。”現場施工人員介紹。

走進遺址公園北側的凌家灘考古研學小鎮,隨處可見玉人、玉豬、玉鷹等凌家灘代表性文物的形象。該小鎮佔地面積6.59萬平方米,為游客提供住宿、研學、夜游等服務。

“我們一起挖一挖,看看能找到哪些文物?”在研學小鎮的考古探方旁,課程老師、小鎮研學項目負責人郝萌正帶領學生們進行考古挖掘模擬體驗。

“我們開發了制玉、陶藝、考古等多種課程,考古挖掘互動性強,最受孩子們歡迎。”郝萌告訴記者,參與研學的游客一天最多達500—600人。

凌家灘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掀開了凌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發展的新篇章。郝萌明顯感覺到人氣上升,“未來會開發更多研學課程,豐富游客的體驗”。

與此同時,凌家灘考古工作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據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凌家灘遺址2024年—2025年考古發掘面積為2000平方米。2024年已完成約1000平方米的發掘工作。今年計劃繼續發掘1000平方米,發掘工作已於4月份啟動,主要集中在凌家灘墓葬祭祀區西側。

“我們將繼續秉持‘大考古’理念,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凌家灘遺址相關勘探、發掘和多學科綜合研究工作,不斷推出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凌家灘考古發掘第三任領隊張小雷說。

2024年12月,凌家灘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目前,安徽省正積極開展凌家灘遺址申遺工作。吳衛紅建議,未來要加強對出土遺跡、遺物的研究闡釋、活化利用、展示傳播,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凌家灘遺址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中的地位和價值。

(責編:席娟娟、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