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休息室應該在哪裡(多棱鏡)

城市的溫度與文明不僅展現在高樓廣廈、繁華景象,更體現在如何對待每一位默默奉獻的建設者、服務者中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洒向城市,寫字樓、商場、公共衛生間等場所的保潔員們已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然而,維系城市光鮮整潔的他們,其休息場所的狀況不免讓人有些心酸。不少保潔員的“休息室”被安排在衛生間最后一個隔間、工具儲藏室,甚至是通風採光條件不佳的角落。這些空間往往狹小、閉塞,甚至與清潔工具、排水設施混雜一處,難言舒適。
這背后,有其現實因素——城市核心區域空間資源緊張,管理方有成本考量。但也反映出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平衡空間效益與勞動者基本權益的問題。保潔工作是城市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環節,保潔員是城市環境的守護者。保障他們擁有一個相對獨立、整潔、具備基本通風採光條件的休息場所,能夠坐下來喝口水、吃頓飯,短暫緩解疲勞,這不僅是改善工作條件、維護勞動者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城市文明與人文關懷的體現。
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制度保障、強化責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7部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保障環衛行業職工合法權益的意見》,深圳在相關環境衛生設施配置標准中,明確要求為環衛工人設置休息點,並對面積、設施等提出具體要求。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並推動落地見效,在大型公共建筑、商業設施的規劃建設規范中,讓保潔人員的合理休息空間成為“標配”。
那方溫暖的港灣,更需要“微更新”的智慧。廣東廣州有商場利用閑置空間,將其巧妙改造為明亮通風的“陽光休息角”﹔四川成都部分公共廁所設置休息室,配有上下鋪、長椅等設施,可供保潔人員休息使用﹔上海對於部分空間面積有限的公廁和巡回保潔公廁,通過與周邊愛心接力站、社區服務中心等聯建共享的方式,幫助公廁保潔人員解決工間休息的實際需求。實踐証明,用心設計,適度投入,無須大動干戈,也能開辟出舒適的“歇腳地”。這要求管理方真正把勞動者需求放在心上,主動作為。
深層次的改變,則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舉手之勞”。主動將垃圾入桶,及時清理污漬,文明如廁自覺沖水……這些細微的日常行為,匯聚起來就能減少保潔員的重復勞動,為他們贏得寶貴休息時間。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全社會形成“維護環境整潔,尊重勞動成果”的共識和氛圍,讓城市的溫度與文明不僅展現在高樓廣廈、繁華景象,更體現在如何對待每一位默默奉獻的建設者、服務者中。
當保潔員的汗水能換來一個干淨、明亮、有尊嚴的歇腳之地,我們的城市才真正稱得上“美好”。他們的休息室應該在哪裡?答案,寫在每一份落到實處的制度設計裡,寫在每一處充滿善意的空間改造裡,也寫在每一位市民自覺維護公共環境的舉手投足之間。讓這些城市的“隱形守護者”被看見、被尊重、被溫暖,任何時候都值得點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