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本網專稿

e法耀隴原丨祁連山下的“移動法庭”:以法治之力提升生態顏值

人民網記者 焦隆
2025年08月24日16:09 |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小字號

在祁連山北麓的廣袤草原上,有一個設在派出所裡的“小法庭”——祁連山林區法院山丹馬場巡回辦案點。自2021年6月挂牌以來,這個僅80余平方米的辦案點,已成為當地農牧民“家門口的法院”,打通了司法服務的“最后一公裡”。

近日,2025年“全國網絡普法行·甘肅站”採訪團走進甘肅省張掖市山丹馬場,探訪這個集審判、調解、宣傳於一體的巡回辦案點。盡管場地緊湊,但審判法庭、調解室、辦公室、法治宣傳角一應俱全,依托“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和“12368”訴訟服務熱線,實現了跨域立案、網上立案、電子送達“一網通辦”,有效解決了群眾訴訟難、跑路遠的問題。

祁連山林區法院副院長陳海軍介紹,4年來,該辦案點已就地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訴訟案件31件,平均辦案周期縮短40%,為群眾省去了往返張掖市區400多公裡的奔波。值得一提的是,法官們堅持“就地開庭、當庭調解、當庭宣判”,把庭審變成生動的“法治課堂”,用好案例“活教材”,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守護一方”目標。

2022年,王某前丟棄煙頭引發森林火災,造成211畝林地過火。巡回法庭在馬場公開審理此案,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並承擔生態修復費用38萬元。該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典型案例,成為祁連山防火季的“教科書式”警示。

在另一起“白某、史某等人非法採礦案”中,7名被告因在保護區內盜採石英岩1.8萬噸,被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法院還發出“復綠令”,責令其限期完成山體回填與植被恢復。該案被評為甘肅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十大典型案例。

“判決不是終點,修復才是目的。”陳海軍說。辦案點聯合山丹馬場建成“恢復性司法實踐基地”,設立補植復綠、草原管護、野生動物救助3個功能區,累計督促責任人補植雲杉、祁連圓柏2.3萬株,修復草原2600畝,放歸救護雪豹、馬麝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11隻(頭)。

此外,針對山丹馬場地跨甘青兩省、牧民居住分散的特點,巡回法庭還與公安、林草等部門建立“夏、冬兩季聯合執法”機制,重點整治超載過牧、亂採濫挖等行為。如今,過度放牧、偷挖藥材等現象已基本杜絕,不少牧民主動轉型成為生態管護員。

據統計,4年來巡回審判現場旁聽群眾超1200人次,發放漢藏雙語普法手冊3000余份,群眾滿意度從2021年的87%提升至2024年的98%。

陳海軍表示,祁連山林區法院將以山丹馬場巡回辦案點為樣板,持續健全“黨委領導、法院主導、部門聯動、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長效機制,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