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穿越千年絲路 感受敦煌文明

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開啟絲路新篇

2025年09月04日09:57 |
小字號

《樂動敦煌》演出劇照

《樂動敦煌》演出劇照

在茫茫戈壁的懷抱中,敦煌矗立千年,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於絲綢之路的脈絡之上。壁畫中的飛天翩躚,樂伎婆娑,訴說著東西方交融的永恆詩章。如今,由甘肅演藝集團出品、總監制的洞窟式沉浸體驗旅游演藝劇目《樂動敦煌》正在以當代藝術之筆,從2019年的移動劇場版蛻變為70分鐘駐場華章,落戶絲路重鎮敦煌。特別是今年以來,該劇更是憑借著獨特的魅力吸引眾多游客慕名前往,成為了甘肅旅游的一大文化亮點。

古韻新生

傳統文化借力現代科技重煥光彩

《樂動敦煌》的創作,始於對敦煌壁畫中樂舞意象的深刻挖掘。這些壁畫並非冰冷的遺跡——飛天凌空的舞姿、反彈琵琶的瞬間,凝固了唐代晚期至五代時期的古樂譜與舞蹈神韻。

創作團隊聯合敦煌研究院,系統研究了莫高窟第220窟、第112窟等洞窟中的樂舞圖像,復原了如箜篌、琵琶、排簫等古樂器的音色與形制。通過數字建模與聲學分析,復現了失傳已久的古樂音階,使觀眾能在現代聆聽到千年前的絲路回響。

技術層面,《樂動敦煌》運用全息投影、機械裝置與舞美道具及沉浸式音效技術,將靜態壁畫轉化為動態舞台呈現。於是,這樣的全息投影技術瞬間便讓飛天舞者在觀眾周圍翩翩“起舞”。

在劇中,還可以看到鮮為人知的“怒目金剛”,其展現了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服飾與頭飾則帶有唐代審美的華麗特征。目前,“怒目金剛”僅在莫高窟第206窟的彩塑和唐代《金剛力士像》絹畫有記載,但206窟卻並不對外開放。

“哇,它居然會動!”《樂動敦煌》的演出中,每當“怒目金剛”一出場就會讓觀眾驚呼連連。其精致繁復的服飾完美復刻了唐代壁畫的“高定”風范,“怒目金剛”站在舞台上,肌肉線條硬朗,眼神凌厲,氣場足有兩米八,活脫脫就是從壁畫裡跳出來的護法神。

別以為金剛隻會站樁耍帥,在劇中他可不是高冷角色,時而怒目震懾全場展現護法神的威嚴,時而切換模式與觀眾握手、互動,暖心得像個大哥哥。小朋友們看到它“活”過來興奮得直喊:“超想和它合照。”

可以說,該劇讓傳統文化擺脫了文化遺產的桎梏,煥發出直抵人心的藝術之光。然而,這種技術創新的背后,呼喚著更深層的文化精神,等待被重新喚醒。

絲路交融

在開放包容中守望初心

“技術讓壁畫‘復活’,而文化的靈魂則賦予了《樂動敦煌》更深遠的意義。”甘肅演藝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部作品以魏晉至隋朝的龜茲音樂大師蘇祇婆為敘事原型,講述了一段關於融合與初心的絲路傳奇。其中,蘇祇婆以融合中原雅樂與西域胡樂的卓絕才華,奠定了中國古典音樂的‘五旦七聲’理論,書寫了絲綢之路開放包容的精髓。”

劇中,白歆從年少成名到西行敦煌的迷惘,再到洞窟畫師的無名堅守,完成了“見天地、見眾生、見真我”的心路歷程。

這一敘事不僅是致敬敦煌的多元文化,更啟示每一位觀眾:在時代洪流中,唯有以開放的心態融會貫通,方能守望文化初心,綻放不朽光芒。白歆的故事穿越千年,《樂動敦煌》讓這份文化精神觸達現代觀眾的心靈。

心靈共鳴

沉浸式體驗喚醒歸屬感

《樂動敦煌》以技術承載文化,以文化連接人心,最終在沉浸式體驗中回應人類對歸屬感的永恆追求。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常迷失於碎片化的信息洪流,渴望與更深層的文化根脈相連。

在該劇的演出中,B1、B區採用了360度環繞式舞台,觀眾被置於“莫高窟洞窟”般的環境中,周圍是動態投影的飛天與樂伎及真人演繹的伎樂師、美人菩薩、怒目金剛。讓飛天舞者仿佛從壁畫中“走”出,與觀眾近距離互動。

“這種沉浸式設計不僅讓觀眾感受敦煌文化的美,更喚起深層的文化歸屬感。”到敦煌旅游的四川游客趙女士專程去觀看了《樂動敦煌》,她激動地說:“從白歆的音樂到飛天的舞姿,從古樂器的回響到現代科技的呈現,《樂動敦煌》將個體與歷史、東方與西方連接為一體,讓每顆心在文化的光輝中找到歸宿。”

《樂動敦煌》以現代科技復活古韻,以絲路精神連接古今,以沉浸體驗喚醒歸屬,折射出敦煌作為文化交融象征的永恆魅力。

展望未來,《樂動敦煌》將繼續探索科技與藝術的邊界,讓全球觀眾以更深刻的方式感受敦煌的靈動之美。絲路回響,樂動不止,這顆戈壁明珠將在新時代的舞台上,點燃文化自信的火炬,引領人類走向更深遠的共情與理解。(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 文/圖)

來源:蘭州日報

(責編:席娟娟、邵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