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發展能級 締造百姓幸福生活
蘭州多領域攻堅書寫宜居宜業新答卷

城關區盤旋路口袋公園
近年來,蘭州市聚焦民生痛點,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在生態建設、住房改善、城市治理、商貿升級四大領域同步發力:街角綠地織新景、潤民心,167座口袋公園助力實現推窗見綠﹔老舊小區穿新衣、強筋骨,1077個改造任務為老舊小區帶來新生﹔智慧城管提精度、優服務,數智化手段破解治理難題﹔商貿場景添活力、便民一刻鐘鄰裡商業中心點亮市井煙火。一系列硬件升級與服務提質工程,既擦亮了黃河之濱的城市顏值,更夯實了市民生活的幸福質感,持續書寫宜居宜業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綠意潤民生 繪就城市溫暖畫卷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生態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質。近年來,蘭州市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始終以民生為導向,將“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轉化為具體行動,從街角新綠到黃河清波再到白雲藍天,讓生態紅利切實惠及每一位市民。
在蘭州,街角的一抹新綠總能帶來不期而遇的驚喜。南關十字西北角,一處40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園,與西南角的游園遙遙相對,園內栽種雪鬆、白皮鬆等喬木217株,高杆衛矛球、月季等灌木6萬余株,實現“三季有花”的綠化效果。負責養護的朱宗學面對市民夸贊時,總笑著坦言:“這是政府為老百姓辦的實事。”如今,167座口袋公園如珍珠般散落在街頭巷尾,全市城市公園體系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5.6%,不僅達標國家標准,更讓“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從願景變為現實。這些藏在街巷裡的“青綠果子”,既用四季色彩軟化了鋼筋水泥的棱角,又以方寸溫情承載著市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推窗有槐香漫入,漫步轉角遇見自然詩意,傳遞著生態與民生共贏的發展理念。
生態建設的成果不僅藏在街角,更展現在黃河之畔。蘭州黃河風情線上,晨練老人伴流水打太極、孩童在柳蔭下追逐的畫面,是水質治理的生動注腳。“黃河干支流國控斷面優良率100%,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自豪地報出“雙百”成績單。這份成績的背后,是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全天運轉、宛川河生態濕地的默默淨化,是對入河排污口的精准整治,是19座水質監測站24小時守護的共同努力。如今,二類水質的黃河水穿城而過,既為下游送去一河清水,更讓“黃河之濱也很美”從願景變為日常。
生態,是最能讓廣大民眾普遍受益的民生福祉﹔環境,是城市發展進程中最為亮麗的底色。如今的蘭州,正以生態優勢化作發展勝勢,讓城市發展的每一步都滿含溫度,不斷續寫黃河之濱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老舊換新顏 筑牢民生幸福根基
近年來,蘭州市聚焦市民急難愁盼問題,全面推進城市硬件設施升級改造。
從老舊小區“逆生長”到污水處理廠“地下變公園”,從供熱管道改造到雨污水管道分流,一系列民生工程與生態項目落地見效,不僅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更讓居民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老舊小區改造是關乎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民生工程。如今,行走在金城的大街小巷,改造帶來的新變化隨處可見:七裡河區溫馨花園加裝了外牆保溫,安寧區甘政法家屬院樓宇外牆煥然一新,西固區四合院小區更新了地下管網,城關區辰北花園徹底告別了行車難、積水深等問題……2023年以來,全市1077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如春風般,為斑駁破舊的小區注入新生。目前,46個小區已穿上“新衣”,276個小區正在施工,755個小區正在辦理改造的前期手續。
與此同時,蘭州市大力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和老化供熱燃氣管道更新改造工作。2023年以來,累計將482部電梯列入加裝計劃,目前470部已完工投用,12部正在施工﹔更新改造供熱管道399公裡、燃氣151公裡,完成供熱分戶改造2.5萬戶。老舊小區正告別“老舊”,成為映射蘭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盛夏尾期,黃河北岸的蘭州水生態科普示范園綠樹成蔭,成為市民納涼休憩的好去處。令人驚嘆的是,這座生機盎然的公園下方,“藏”著一座佔地162畝的全地埋式污水廠。在18米深的地下,32個車間被管道串聯,每天近40萬噸生活污水經過層層處理,變成清流匯入黃河。
作為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全地埋式MBR污水處理廠,七裡河安寧污水處理廠採用MBR膜深度處理技術,將水和雜質徹底分離,使污水直接達到城市再生水標准。“污水廠+公園”的創新模式,將生態保護、休閑觀光、科普教育融為一體,既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又為居民提供了休閑空間,為黃河風情線再添新景。
數智賦城管 激活精細治理動能
高新區紅星紫郡小區內的智能垃圾分類箱房自動感應開門,城關區瓜果攤點掃碼可查經營信息,市城管委數字中心大屏上環衛車輛的作業軌跡實時跳動……從社區末梢到城市中樞,智慧城管正賦能城市更新,讓精細化治理滲透到蘭州的每個角落,重塑著城市的治理肌理。
在紅星紫郡小區,4座智能垃圾分類箱房成為居民生活的“標配”。居民馬阿姨投放垃圾時,箱房的紅外感應裝置自動開啟投放口,完成垃圾投放后會響起語音提示並自動關門。小區物業經理指著箱房說:“智能垃圾分類箱房通過紅外感應、重量計量等技術實現精准分類投放。以前垃圾混投現象很普遍,現在有了智能設備和督導員,分類准確率也大幅提升。”
如今,垃圾分類設施配備不斷更新和完善:主城區53個街道、338個城市社區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8.5萬余個分類收集容器、1485輛專業收運車、34座轉運站構成了完整的垃圾處理“毛細血管”。在末端處置環節,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餐廚垃圾處理廠、廚余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處理廠、再生資源循環產業園、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各1座,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街頭治理的精細化,藏在小小的二維碼裡。每年6至9月瓜果上市旺季,如何平衡市容管理與農戶生計?蘭州市城管委聯合公安、交警部門實地勘測424處2027個點位,在不影響交通消防的前提下劃定專屬經營區,為每個攤位建立電子檔案。“掃碼能看攤主信息,還能提建議,買瓜也買得踏實。”市民李女士掃碼購買西瓜時,手機上清晰顯示出攤主的身份信息和經營范圍,對街頭攤販的管理從“粗放整治”轉向“精細服務”,既保障了農戶收入,又維護了街面秩序。
市城管委數字中心的“智慧大腦”,正推動城市治理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走進市城管委數字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各類數據:智慧環衛系統顯示著全市環衛車的實時軌跡﹔共享單車監管平台實時展示著全市共享單車的分布、停放等情況﹔智慧公廁的氨氣濃度、人流量等指標一目了然……這個整合了多個業務系統的“智慧大腦”,正讓城市管理從“經驗決策”轉向“數據驅動”。
科技是手段,服務民生是目的。當智能設備讓垃圾分類成為生活習慣,當二維碼連接起攤主與市民的信任,當大數據優化著每一輛環衛車的路線,蘭州正以數字化和精細化管理,讓城市更新之路朝著更加宜居、更具韌性的方向穩步前行。
商業添活力 重構消費便民場景
傍晚時分,中天健環球中心早已褪去傳統商業體的疏離感,化身充滿生活氣息的“社區歡樂場”,戶外用餐區的遮陽傘下,食客們圍坐桌前,一邊享用美食一邊分享著日常趣事﹔特色小店前,穿著靚麗的女孩們舉著手機變換角度打卡留影﹔不遠處的兒童游樂區裡,孩子們歡快地追逐嬉戲,清脆的笑聲此起彼伏,整個街區被這份鮮活的活力包裹,處處是看得見的熱鬧與愜意。
據介紹,這個商業中心輻射周邊民主東路、麥積山路一帶的社區居民,作為蘭州市商務局打造的“一刻鐘鄰裡商業中心”示范項目,該項目以商業步行街的形式打通民主東路與麥積山路南北方向的步行通道,解決了該區域內豎向步行交通問題,打通了城市核心區域的微循環。同時,積極引入生活配套及服務類品牌,不斷推出各類消費業態,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休閑、購物、就餐、娛樂等需求,而且也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場內體驗式的消費場景。
近年來,蘭州著眼商業載體創新與消費場景重構,推動傳統商貿煥發新生機:一方面,以萬象城、萬達茂、蘭州中心等商業綜合體打造吃喝玩樂購游一站式消費新體驗,打造互動式、體驗式、娛樂式的消費新場景。另一方面,著眼商業街區發展,推動中天健、吾悅廣場、蘭州老街等商業街區,向鄰裡中心、社區商業中心轉型發展,通過商業集聚效應,培育便民消費新場景,為周邊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能服務,於城市繁華之中,讓鄰裡生活更具品質感。如今,豐富而齊全的鄰裡商業,既充滿人間煙火氣,又有高標准的商業能級,已成為蘭州市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力量。(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呂勝軍 記者 鄭麗君 陶奕冰 常亞金 文/圖)
來源:蘭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