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節日綻放濃濃新意(余音)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間正是團圓時。但不少人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難以回家團聚,於是,尋找“賞月搭子”成了年輕人間興起的風潮。有人在線上交流,拿出自己最得意的月亮攝影作品,互換“追月”心得﹔有人則在線下相約,共同奔赴那抹皎潔月光,分享“千裡共嬋娟”的團圓心情。
不僅僅是賞月。年輕人通過手工自制月餅,解鎖螺螄粉餡、小龍蝦餡等新鮮口味﹔穿上傳統服飾逛博物館,解讀一輪明月的“前世今生”……諸多富有創意的過節方式,是人們在日益變化的生活中“生長”出來的節日“儀式感”。
節日越過越新,會沖淡“傳統味”嗎?
事實上,節慶民俗作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本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習俗會隨著時代發展自我更新。例如,中秋賞月的習俗在漫長的歷史流變中,其內涵和形式不斷演化:秦漢人迷信月之“神”性,流行“祭月”﹔唐代人更看重月之“明”,喜歡“望月”﹔宋代人則格外關注月之“美”,青睞“玩月”﹔到了明清時期,中秋月圓的意境尤為凸顯,“祈盼團圓”成為延續至今的主題。
今天,紛繁多姿的生活方式與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不斷為傳統節日注入新元素,增添新活力。在河北正定榮國府,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古人過中秋的風雅與熱鬧。挂在樹梢的詩詞燈牌、浮在湖面的蓮花燈,還有各種實景演出、全息投影,現實與夢境的交織中,烘托出紅樓夢中秋夜的獨特“氛圍感”。在四川成都自然博物館,游客隻需要戴上一套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開啟一段神秘又浪漫的宇宙探索之旅,近距離感受包含月球在內的星際空間場景。節慶民俗與現代生活交融“破壁”,不僅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也生動彰顯著傳統節日的時代魅力。
花樣越變越多,隻主打“消費潮”嗎?
中秋市集上,人頭攢動﹔追月旅行套餐,預訂火爆﹔小包裝迷你月餅,成為市場新寵……中秋假期消費市場活力足、人氣旺。從人文經濟學的視角看節日消費,我們會發現,當傳統韻味與消費時尚連接起來、嫁接起來,既能激活經濟,更能喚醒傳統文化的生機。
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近年來成為中秋旅行的熱門目的地。滿月之下,是連綿的沙丘間壯麗的黃河,游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總能通過耳邊吟誦的邊塞詩,同思鄉的戍邊將士找到共鳴。而在江蘇揚州,月色中的瘦西湖展現著動人的中式美學,當地以共度佳節為契機,深入挖掘禮儀風俗中的文化內涵,打造文旅新產品、新業態。
文化消費在傳統節日裡創造經濟收益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充盈、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縱然歲月變遷,古人曾手持的那盞精致花燈,已演變為今人掌心把玩的一枚精巧文創,而當我們共同望向那輪亙古未變的秋影金波,心中總能生發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浪漫情愫,噴薄出“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的家國情懷——也許,這便是古老節日綻放新意的深遠意義所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