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由涼轉寒,斂陽防燥(節氣與健康)

更多精彩掃碼觀看
10月8日,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王春琛介紹,寒露是秋季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標志著天氣由涼轉寒。寒露節氣后,晝漸短、夜漸長,晝夜溫差進一步擴大,晨晚寒意明顯,秋燥也更加突出。寒露之后,自然界的陽氣進一步收斂,陰氣漸盛,養生應注重防寒保暖、滋陰潤燥,同時注意調暢情志,以適應氣候轉換。
王春琛提醒,在起居方面,應遵循“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的原則,以順應陽氣收斂。此時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推薦採取“內貼中鬆外收口”的穿衣方法:內衣柔軟貼膚,有助於增加保溫性﹔中層衣物寬鬆吸濕,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風,領口、袖口、腰部、腳踝處最好有收口設計,保護頸、腕、腰和腳踝不受風寒。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及足三陽經所經之處,寒露后尤其要防“寒從腳下生”。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並按摩太沖、太白、太溪等穴位,以溫通足三陰經,增強防寒能力。除泡腳外,也可艾灸涌泉穴,起到滋陰補腎、調理沖任之效。
“飲食上,當側重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王春琛表示,寒露時節,燥邪當令,最易傷及肺和脾胃,可多食梨、蘋果、葡萄、百合、銀耳、蓮藕等柔潤之物﹔早餐宜溫食熱粥,如粳米、小米,以健脾胃、補中氣﹔要盡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燥熱類食物。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黑芝麻味甘、性平,具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的作用。另外,可適當吃些柑橘、石榴等酸味果蔬,既斂肺氣,又助肝氣調達。
寒露時節,風起葉落,容易引發情緒波動。王春琛提醒,此時可通過搓兩脅、擴胸等簡單動作,來寬胸理氣、活血通絡、舒暢心胸﹔建議多參加戶外活動,如登高、賞菊、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舒暢氣血、調節心神。運動不宜過量,微汗即可,以保持體內陰津內斂。
“寒露是深秋向冬季過渡的關鍵時期,養生重在防寒、潤燥、斂陽、守平衡,為安然入冬奠定堅實基礎。”王春琛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