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潤旱塬 水利惠民生
作為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水利基礎設施守護的不僅是水流,更是百姓生計與希望。
從隴中黃土高原的梁峁溝岔,到河西走廊的綠洲沃野,從黃河岸邊的安瀾守望,到祁連山下的清泉涌動,“十四五”時期,一場關乎水資源命脈的變革正在悄然重塑隴原這片土地的發展軌跡。
縱橫交錯 筑牢水網“骨架”
“菜農的自來水!”這是定西市安定區農民對引洮工程的親切稱呼。這份“甜蜜”,源自引洮工程的“千裡輸水”。
作為甘肅省“四橫一縱”水網的核心,這條全長300余公裡的“人工天河”,將洮河水引入隴中旱塬,終結了“隴中苦瘠甲天下”的缺水歷史,隴中地區600萬群眾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
“隨用隨開,省時省錢省力。”在引洮一干渠渡槽邊的符川鎮蘭星村,農民用水者協會會長陳廣貴一邊為村民刷卡放水,一邊介紹,“隻需一段輸水軟管,不到兩小時就可以澆灌一畝地。”
深秋時節,張掖市高台縣南華明水灘調蓄水池工程現場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最后的收尾工作,這座投資2526萬元、容積74萬立方米的“水盆子”建成后,每年可壓減地下水超採量約157萬立方米,有效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在酒泉市疏勒河綜合引水工程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忙碌,這條即將貫通的“水動脈”,將把疏勒河水引向更多干旱區域。“等工程完工,我們的庄稼就能旱澇保收了!”當地種植戶張明望著施工現場,滿是期待。
“十四五”時期,甘肅省乘勢而上,加快構建現代水網:引洮二期、引洮濟合、中部生態移民供水等工程相繼供水,讓200多萬群眾喝上“放心水”﹔白龍江引水、河西走廊水資源配置等工程納入國家水網規劃,引大入秦、景電二期等工程提質增效,162.19億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讓河西綠洲更蔥郁、隴東沃野更豐饒。
提質升級 向“吃好水”轉變
“小時候來回一小時挑泉水吃,后來挖集雨水窖。”今年已88歲的安定區巉口鎮張灣村村民程杰老人說,如今,他在家裡擰開水龍頭,看著清澈的自來水嘩嘩流,心裡美滋滋的。
秋陽洒進靜寧縣城東苑1號小區居民張玲娥家裡。“你品品這洮河水泡的茶,甜得很吶!”她悠閑地端起茶杯,滿臉幸福,“以前燒水壺裡總結著厚厚的水垢,現在這洮河水真好,和面做的面條、饃饃都格外可口,洗的衣服也柔軟不僵硬。洗衣做飯,樣樣都好!”
“十四五”時期,全省建成水庫、淤地壩、小微型調蓄設施等“水盆子”1459個。這些星羅棋布的水利設施,成為隴原大地上動人的風景。
水,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希望之源。
甘肅連續4年將農村供水工程納入省政府為民實事,這份執著與堅守正在改變千百年來甘肅省農村的用水格局:出台實施《甘肅省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規劃》,累計投入84.39億元,建成農村水源保障和管網改造提升工程623處,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3%﹔開展的水質提升三年專項行動,使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淨化消毒設施設備配備率分別達到99.26%、99.15%。
全省農村供水正實現著從“有水吃”向“吃好水”、從“單元分散”向“規模集中”的轉變。
河湖安瀾 重現碧水清波
清晨的黑河尾閭東居延海,湖面波光粼粼,候鳥在水面上嬉戲,蘆葦隨風搖曳。“以前這裡經常干涸,風沙特別大。現在湖水常年不干,連天鵝都來做客了!”當地護林員巴特爾說。
“以前河邊又臟又亂,沒人願意來,現在這裡步道平整寬闊。每天早晚我都來散步鍛煉,心情特別舒暢。”家住天水市清水縣牛頭河附近的市民王玲笑著說。
這些朴實的話語,正是河湖治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最佳印証。
甘肅省以河湖長制為抓手,打響河湖生態“保衛戰”:7150個“四亂”問題被整治,110條幸福河湖建成,庄浪河生態流量穩定達標,疏勒河與黨河“重逢”,青土湖水域面積擴大到27.65平方公裡。5031平方公裡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治理,114萬畝新修梯田如階梯般鋪展在山間,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1%。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奮進,全省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防洪堤守護安寧、輸水渠滋養民生、節水技術激活動能、生態河湖煥發新生,這份“水潤隴原”的幸福圖景,正為甘肅省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思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