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健康

走出誤區,正確認識“精神科”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5年10月24日12: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提起“精神科”,有些人會有誤解。事實上,精神科與其他醫學科室並無本質區別,其診療范疇也遠比許多人想象得廣泛。公眾對精神科存在哪些常見誤解?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安定醫院多位專家。

誤區1: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10病區主任醫師董芳:精神疾病是一個涵蓋數十類、數百種疾病的龐大體系。精神分裂症僅僅是其中一種“嚴重精神障礙”,更常見的精神疾病是抑郁症、焦慮症、失眠障礙、強迫症等。

2019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不含阿爾茨海默病)的終生患病率為16.6%,其中焦慮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7.6%,抑郁障礙為6.8%,而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為0.6%。由此可見,精神分裂症只是精神疾病中佔比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把精神疾病類比為呼吸系統疾病,精神分裂症就像“肺心病”,屬於其中較為嚴重但並不常見的一種﹔而抑郁症、焦慮症更像“感冒”“支氣管炎”,屬於常見且影響人群廣泛的類型。

需要強調的是,大多數精神疾病經過系統規范治療后,預后都是不錯的。即使是公眾眼中最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只要能夠早期識別、規范治療並按醫囑服藥,許多患者能夠實現臨床康復。

誤區2:患精神疾病是性格缺陷、想不開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現

董芳:這個誤區把醫學問題簡單歸咎於“個人不夠堅強”,是導致許多患者不被理解甚至不願就醫的重要原因。事實上,精神疾病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疾病狀態,與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並無直接關系。

從醫學角度看,精神疾病與大腦功能異常密切相關。例如,抑郁症常與大腦中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功能失調有關,精神分裂症與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失衡有關,並可能伴隨大腦結構(如海馬體、前額葉皮層)的輕微改變。這些生理層面的異常,是無法單靠“意志力”來扭轉或控制的——就像糖尿病患者無法靠“堅強”讓胰島素分泌恢復正常一樣。

誤區3:去看精神科很丟人

董芳:這種“丟人”的感受,往往源於“精神疾病=瘋子”“患精神疾病就是意志力不足”等偏見,以及對“精神病院”的歷史恐懼與扭曲想象。如前所述,精神疾病涵蓋了從輕症到重症,從正常到異常的一個連續譜系。

數據顯示,全球有數億人受到各類精神或心理問題的困擾,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在接受專業的精神衛生服務。我們身邊的親友、同事中,很可能就有人正在接受治療或心理咨詢。這正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的健康管理選擇,就像很多人通過定期鍛煉維護身體健康一樣自然。

精神科的服務對象非常廣泛,既包括需要藥物治療的患者,也包括因壓力大、情緒差來尋求心理疏導的普通人。診療目的是幫助患者緩解症狀、恢復社會功能,讓他們能回歸正常生活。精神疾病不是人格的標簽,疾病本身也不會因為就診與否而改變其存在。因此,如果您或身邊的人正面臨相關困擾,請坦然走進精神科,因為這是邁向科學康復的起點。

誤區4:隻有受過重大刺激的人才會得精神疾病

董芳:精神疾病的病因非常復雜,是生物學因素(內因)和環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腦神經遞質失衡、大腦結構或功能改變等生理性因素,是導致多數精神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這些與是否經歷過“重大刺激”並無必然聯系。

事實上,多數精神疾病患者在發病前並未遭受過明顯的重大刺激。即使部分患者在經歷某些“刺激”后發病,這些刺激通常也隻作為誘因,而非根本病因。

不同精神疾病在發病“內因”與“外因”的構成比例上存在差異。一些疾病以“內因”為主,如孤獨症、精神分裂症,其發病與“刺激”基本無關﹔部分疾病的“內因”和“外因”同樣重要,如抑郁症,但這裡的“外因”並不一定是“重大刺激”,持續的非“重大”應激作為發病誘因更常見﹔隻有極少數疾病與“重大刺激”相關,如創傷性應激障礙中的部分類型。

誤區5:性格內向、孤僻才會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11病區主任醫師趙茜、主治醫師王瀚: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發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性格僅是其中心理因素的一部分,且絕非唯一或決定性因素。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壓抑情緒,但外向的人也可能因“偽裝積極”長期消耗心理能量而患病。

那麼,哪些人群屬於抑郁症的高風險群體呢?

首先是有陽性家族史的人。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患者的親屬(特別是一級親屬)發生抑郁症的風險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其次是童年有過悲慘經歷的人,社會支持系統差、負面情緒長期積累的人,離異或獨居人群,更容易罹患抑郁症。假如生活中壓力很大或遭遇重大不幸,患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其他的高風險人群還包括:患有嚴重軀體疾病的人,存在不良生活嗜好(如吸毒或酗酒)的人,長期失眠或經常熬夜的人,長期缺乏運動和日照的人等。

誤區6: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矯情

趙茜、王瀚:我們通常說的抑郁症,在醫學上稱為“抑郁障礙”,它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絕非單純的心情不好,更不是矯情。

抑郁障礙可由多種因素引發,其核心症狀表現為情緒顯著、持續地低落,且這種低落與個人現實處境往往不相稱,同時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異常。患者情緒低落,自卑憂郁,沒有興趣,疲乏無力,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厭世觀念或自殺傾向。

根據診斷標准,抑郁發作通常持續至少2周,部分患者可能遷延數月甚至數年。雖然多數患者經干預后可得到緩解,但該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部分人會殘留某些症狀,或逐漸轉為慢性病程。

誤區7: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是一回事

心理病房中級心理治療師崔潔: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並非同一職業,兩者在專業背景、工作方法和側重點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精神科醫生是醫學專業出身,需取得醫師資格証並經過精神科專科培訓,能對精神疾病進行診斷,可開具藥物治療,也可進行心理治療。在日常工作中,精神科醫生更著重於負責控制精神症狀、調節大腦化學平衡。

心理咨詢師通常擁有心理學相關專業背景,無診斷和處方權。他們通過與來訪者建立信任關系,探討其情緒、思維、行為模式和人際關系,幫助來訪者理解內心沖突、發展應對技能、促進個人成長。

在實際工作中,兩者常常需要協同合作。例如,一位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精神科醫生開具抗抑郁藥物來快速穩定情緒,同時接受心理咨詢師的干預,來處理引發抑郁的深層心理問題。他們是精神健康領域不可或缺、相輔相成的兩個專業角色。

誤區8:精神科醫生隻會開藥

崔潔:將精神科醫生的角色簡化為“開藥的”,是對這一專業的極大誤解。事實上,他們的工作遠不止於此。

精神科醫生的首要和核心職責是進行精確的醫學診斷。面對錯綜復雜的疾病症狀,精神科醫生需要通過詳細的病史採集、精神檢查、必要的軀體檢查和實驗室檢查,最終明確疾病的性質。這個過程需要深厚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

其次,藥物治療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選擇合適的藥物、確定劑量、監測副作用、評估療效,再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方案,是一個動態且精細的過程。

此外,許多經過系統培訓的精神科醫生可以提供心理治療。他們可能會將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為患者提供“生物-心理—社會”的全面治療方案。因此,精神科醫生是運用其醫學專業知識,為患者提供診斷、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綜合管理的全方位專家。

(責編:高翔、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