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文化·旅游

微更新,为城市赋能(新语)

高家骥
2022年05月17日09:4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微更新,为城市赋能(新语)

  注重历史底蕴、文化赋能,城市微更新方能“有里有面”“有形有神”,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弄堂中绘上重彩壁画,再现都市风情;社区里的口袋公园,既是休闲运动的去处,又是露天艺术展台;地铁里的特色艺术装置,成为城市文化窗口……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城市微更新,在公共空间进行“小而精、小而美”的改造,探索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城市微更新既是空间改造,也指向市民生活方式的重塑。其不仅是对城市肌理、街区空间结构等在物质层面上进行保护与发展,更是对潜藏在城市中的历史、地域文化、风俗风貌的发掘和利用,是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有效尝试。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城市的微更新存在一定问题,或忽视了对历史文化价值内涵的挖掘,大量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或缺少对城市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地方特色不够突出,或公众参与程度不够,改造缺乏认同感……这不禁让人思考,城市微更新如何升级迭代、提质提效?

  要加强城市历史记忆修复。城市记忆是城市的故事,贯穿城市的历史,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街坊里巷、庙堂遗址等都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组成元素,承载着这片土地上居民的共同记忆。重视对这些元素的文化保护和挖掘利用,可以让人们漫步其中,触景生情,达到以文化人、环境育人的效果。

  要营造城市文化特色场域。应利用好、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的特色化和多样性。利用历史文化特色区域地面的材料、建筑的高低和质感、山的形状、街头小巷的场景等各类特质,营造富有特色的场景,以达到“聚微成网”,延续城市生长的脉络。

  要激活城市更新内生动力。居民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微更新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可以通过建立社区互动平台及“工作坊”模式,形成完善科学的沟通机制。实践中,可以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思路,汇聚民智,凝聚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历史传承的载体,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依托。未来,无论是理念、实践,还是机制、品质,城市微更新都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注重历史底蕴、文化赋能,城市微更新方能“有里有面”“有形有神”,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作者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责编:焦隆、周婉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