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非凡十年)
核心阅读
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设计师、建筑师把图纸绘于田野大地,把创作留在大街小巷,促使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特色风貌愈发凸显,生产、生活与生态和谐共进。
城乡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活,借助新形式保留地域记忆,构建独特文化精神,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提供不竭动力。
随着科技进步,科艺融合为城乡发展带来创新机遇。
当中国小将苏翊鸣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上勇夺冬奥金牌时,这座设计灵感来自敦煌飞天飘带形象的五彩大跳台,也成为世界看向“双奥之城”的一扇窗。
作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单板滑雪大跳台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既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美学,与周围的湖光山色、工业遗存相映生辉;又建立起体育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之间的连接,生动诠释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同时,为城市增添着运动之美、设计之美、人文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10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设计师、建筑师以实际行动参与城乡规划建设,深入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创新设计助推城乡发展。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可以看到城市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步伐更加稳健,城乡美好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巧妙设计
彰显独特美学风格
“不修路,没出路!”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带领村民历时7年凿出8公里“绝壁天路”的故事,在冯远创作的连环画《愿当一辈子下庄筑“路”人》中得到生动再现。画面之外,艺术接力持续进行。2021年,四川美术学院6个院系的师生组成跨专业设计团队,走进下庄村,发挥艺术优势,开展乡村总体规划设计,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振兴乡村文化、推进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一户一景致,一村一画卷。在艺术设计助力下,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中华大地渐次呈现。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粉墙黛瓦的新杭派民居与青山绿水相融,如水墨画般,吸引许多游人前来“打卡”。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同时,设计师们还引导村民自发改造生活空间,并打通从创造向创业转化的产业路径。如今,不少村民成为扎根乡土的“艺术家”。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石节子村、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云松自然村等地,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的各类公共艺术作品点缀田间,使村庄成为露天美术馆,改善着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着村民审美品位。
城市空间里,艺术设计之花同样绚丽绽放。数字画卷中翱翔的飞鸟、随观众动作变幻的水墨画屏、随音乐律动开合的纤维花朵……作为“新国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使公共空间成为有文化、有特色、有品位的展示空间,也反映出“空间艺术化”正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各地火车站、地铁站、广场等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壁画、雕塑等美术作品融入其中,给往来行人以美的滋养。
一镇一胜景,一城一风光。城市治理的“工笔画”因艺术点染而更加多彩,凝聚起社区居民的向心力。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创智农园曾是一片荒地,在设计师与社区的合作下,这片城市隙地化身居民共建共享的社区花园,人们可以在这里举办耕读会等多种活动。像这样的社区花园、口袋公园等微空间,正在城市中不断“生长”,拉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利用中实现华丽转身的还有一座座城市工业遗存。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街区,老厂房被改建为陶艺体验空间、博物馆等,“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为瓷都增添了独特艺术韵味。
扎根人民生活、服务人民需求,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设计师、建筑师把图纸绘于田野大地,把创作留在大街小巷,促使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特色风貌愈发凸显,生产、生活与生态和谐共进。
立足传统
蕴聚深厚人文内涵
井冈山深处,坐落着一个小小的红色村庄——大仓村。如今,许多重走大仓村的游客都不禁感叹“大仓大变样”!村口廊桥恢复了旧时进村乡道、经过修缮的历史建筑讲述着革命故事……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历时近两年的规划建设下,大仓村的红色基因得到更好传承,这一过程也成为艺术设计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写照。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坐落于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的西浜村昆曲学社内,水磨调流丽悠远。这座以昆曲教学、表演、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学社,由村内四栋民宅改造而成。草泥墙面、竹木板条、金属瓦面……整座建筑设计在延续水乡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入新材料、新技术,既成为昆曲文化的新地标,也是以设计留住乡愁记忆、振兴乡村文化的缩影。
对当地历史文脉与营建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已成为设计师、建筑师留住乡情乡愁的重要方式。在浙江省松阳县、江西省金溪县、云南省建水县等地,设计师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内涵,灵活运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材料与传统建造技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旧屋改造为图书馆、民宿等,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绘就一幅幅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动人画卷。
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城市文脉,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离不开设计师的创新实践。在北京,一批设计师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以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展开持续的微更新探索。在改造后的前门大栅栏,承载新功能的历史建筑、传统与新兴业态混合的商业模式、历史感与时尚味并重的视觉设计等,共同赋予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新活力。在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广州市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等地,类似的微更新行动不约而同向前推进。这些设计实践既保护了城市文脉,又实现了更广泛的社区利益共享,激发了社区发展动力。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一批设计师以最小干预的方式,对老旧小区现有要素进行重组,使其形成新格局、承载新功能。位于上海市的贵州西里弄,住宅空间小,公共活动空间少。设计师通过多轮“针灸式”微改造,建立起社区共享客厅、共享厨房等新生活空间,显著改善了社区人居环境。这样的微更新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不如将其视作一种持续、渐进、温和的城市空间新旧迭代过程。在自下而上的微更新中,居民的诉求体现在城市建设之中,使城市空间更具人情味,城市生活品质得到提升。微更新之微,反衬出其意义之大。
城乡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活,借助新形式保留地域记忆,构建独特文化精神,为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提供不竭动力。
科艺融合
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艺术与科学是构建人类文明的两个不同侧面。随着科技进步,科艺融合为城乡发展带来创新机遇。
设计与互联网的结合,助力供需精准对接,架起乡村与城市之间共创互惠的桥梁。由美术院校发起的“比淘宝多一里”项目,以新设计理念改变重庆酉阳农村供销模式。腾讯“为村”项目,借助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搭建起村民主动对接社会资源的平台。一些美术院校师生运用科技手段帮助村民创新农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与艺术品位。一些设计师在挖掘本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脉络的基础上,将绿色设计理念与技术融入创新设计,并将成果无偿提供给当地企业,实现了资源活化与经济效益双赢。以乡土文化为纽带,以艺术与科学为两翼,乡村生活图景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中,科艺融合也成为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助推器。漫步上海武康路,曾经横亘在道路上方的架空线如今已消失不见,原本凌乱的各类杆件被整合到智能综合杆内,简洁的黑色杆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化繁为简的城市家具设计,既完善了城市道路功能,又美化了城市景观,直观呈现了新时代的城市美学。白天的城市车水马龙,夜晚的城市流光溢彩。G20杭州峰会期间的钱江新城灯光秀,运用4G无线互联智能灯光控制系统串联起35个临江建筑立面,以“城、水、光、影”为主题展现出中国气派和江南韵味。这些科艺融合成果,高效率、可持续地改善着城市风貌,彰显城市文化品位,为城市美好生活添彩。
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广大美术工作者、设计师、建筑师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而努力探索。未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艺术设计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美术工作者、设计师、建筑师将勠力同心、笃行不怠。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5日 第 0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