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人民日报看甘肃>>人民日报看甘肃

甘肃省兰州市抓准关键点、向实处发力——

强基固本 激发活力(深度关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④)

耿 磊 王锦涛
2024年06月11日10: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强基固本 激发活力(深度关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④)

社区“搬进”小区,一些业主有意见:“自留地”长出“公有田”,必须“要说法”。

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做通工作,还得靠实效和用心做工作。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音乐室,90%是群众活动空间……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银滩路街道营门滩社区党委书记成亚楠来人就见,见人就问:还有啥需求?“全天候”做工作很快有了效果,“头一个不答应”的居民张女士,没了偏见、多了“偏爱”:“办事不出家门,活动丰富多彩,方便得很!”

“全天候”的时间哪里来?会少了、文少了、表少了……基层这根“针”上的线头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服务。”成亚楠说。

近年来,兰州市扎实推进强基固本工程,抓准关键点、向实处发力,层层压实责任,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强化党建引领,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走进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吴家园社区,迎面吹来“复古风”——老旧建筑变身公共文化空间、议事空间、休闲活动空间……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这里原是兰州木器厂小区,建筑老旧、空间逼仄。厂子倒闭后,移交社区管理,由于缺乏资金,没能成立物业,小区一度管理混乱。垃圾乱放、楼道杂物乱堆,邻里矛盾不少……居民韩先生感慨:“一言难尽。”

“面对一大摊棘手的问题,吴家园社区一面发挥社区两委作用,积极对接物业公司和居民,最终商定以‘业主自筹资金+政府补贴+物业公司调配’的模式,把小区物业配齐;一面将辖区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大党委’委员等联合起来,一起商量小区治理的对策办法。”建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黄文斌介绍。

如今,老旧小区靓起来了。“不光卫生问题解决了,小区公共空间的管理水平也上来了。”韩先生说,更令人欣慰的是,邻里间消失许久的欢声笑语回来了。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服务群众“小切口”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近年来,兰州市结合当地治理特色,从实效性出发,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田字形”基层治理体系。正如“田”字三横三纵,横向上加强“镇(街)、村(社区)、组(小区)”三级党的领导和组织体系建设,纵向实现“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协同治理。三横三纵紧密结合,使得基层党建强起来,基层治理有了“主心骨”。

快到晚饭时间,皋兰县水阜镇砂岗村村民活动中心幸福食堂又热闹起来。“中午加晚上,一共10块钱,好吃还管饱。”说起村里办的食堂,70岁的村民牛有发打开了话匣子,子女在外务工,就他一人在家。“现在吃食堂,省事不说,人多心情还好。”

“目前已经有20多名老人在这里吃饭,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我们还会专门送饭上门。”砂岗村党总支书记季雅梅介绍。

砂岗村靠近兰州市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在村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目前村里343名老人中,多数在70岁以上,服务好“一老一小”是重要工作内容。“光靠我们的力量肯定不够,还需要向上借力和向下聚力。”季雅梅说。在机关干部“返乡走亲”、镇干部“驻村连心”、村干部“入网知心”、基层党员“联户交心”这“一亲三心”工作队助力下,砂岗村也充分发挥村党小组作用,开办积分超市,调动群众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共同做好村民服务,真正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厘清权责边界,回归服务群众主责主业

在城关区张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两名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居民说“文”解“策”。

工作台后成排铺开的锦旗和中心门口为数不多的几块牌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每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山字石社区党委书记杨静介绍,“像‘情系儿童教育,构建和谐社区’这面锦旗,就是源自社区主动帮一个困难户适龄儿童入学的事儿。”

原来,孩子的母亲前些年因车祸去世,父亲也因特殊情况无法继续履行抚养义务。去年6月底,奶奶王万碧带着孩子从外地来兰州投奔亲戚,住在山字石社区。眼瞅着孩子就要到上学的年纪,却因为户籍不在本地,监护人也不在,无法办理入学手续。毫无头绪的王万碧急坏了。

“发现了情况,就要千方百计帮群众解决困难。”在一次入户摸排时,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王万碧的情况。几经努力,在社区一名“双报到”党员的协调帮助下,孩子顺利按时上了学。

这是社区靠前作为、主动解决群众难题的一个缩影。“以前报表多、台账多、挂牌多、证明多,主动发现解决居民困难少。”杨静感慨,“现在市里、区里给我们划定了权责边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好‘分内事’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入户,更精准地对接居民需求,及时解决群众难题,真正做到让工作回归服务群众主责主业。”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厘清权责边界是个重点任务。兰州市落实《甘肃省社区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主要事项清单》《甘肃省社区组织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项清单》两个清单,明确规定社区承担的职责24项和协助办理的29个事项,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让社区工作者“接活”、办事都有了依据。

减事项、减牌子、减证明,压减督检考数量、精简考核形式,实实在在给基层减轻负担。去年以来,兰州市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村(居)委会只保留亲属关系证明等5项证明内容,城乡社区办公场所对外只悬挂城乡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等不超过6块牌子,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抓服务。

“现在干工作更顺了。”榆中县城关镇龚家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文文说起自己工作中的经历,“就拿养老保险认证来说,我们村里现在居住的多是老人,而养老保险认证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很多老人都不会。以前村里工作多,我们走不开,一些老人腿脚不便,也来不了,导致这项工作经常滞后。现在腾出时间了,我们每天有半天要走街入户,这一过程中顺手就帮老百姓认证了,以前耗时两三个月的工作,现在十来天就完成了。”

推动资源下沉,激发干事创业新动能

突破“天花板”,职业路更宽;工作受关注,生活受关爱……“减上补下”,让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不但充实了基层一线工作力量,还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

“原以为干到头就是社区党组织书记,怎么都没想过能调任公务员。”张帆2009年大学一毕业就在街道办事处工作,从社区工作者干起,因工作突出,2023年调任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成为一名公务员。

张帆的成长得益于甘肃省畅通乡镇(街道)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渠道的举措。

省里出政策,市县抓落实。兰州市对市级党政机关行政编制按照5%进行精简,收回的编制全部用在加强重点领域和基层人员力量上,去年全市事业编调任的公务员均来自基层的乡镇(街道)。

“发展渠道更宽,极大调动了基层干部积极性。这两年年轻干部更愿意往基层走了。”七里河区委副书记张海宾介绍。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解决“人”的问题是关键。兰州市把配强基层干部队伍力量、打造精干高效乡镇(街道)干部队伍作为突破点,出台多项举措,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公开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占比超过1/3,732个行政村中有712个村至少配备一名大学生。”兰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兰州市积极落实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关心关爱干部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的意见》,实实在在保障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福利,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

“人员强了,负担减了,现在可以更多服务群众,更多想一些开拓性的办法。”皋兰县水阜镇党委书记李奉洁告诉记者,“去年镇里7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联合成立养殖专业合作联社,当年就还清贷款实现了分红,各村一年能平均增收15万元,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1日 第 19 版)

(责编:周婉婷、王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