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健康

从姥姥的扶手说开去(新视野)

熊 建
2025年02月10日10: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从姥姥的扶手说开去(新视野)

姥姥今年93岁了,除了耳背之外,其他身体机能还不错,生活基本自理,厕所自己上,饭也不用喂。记得小时候她带我时,留下的就是一位老人的形象,如今简直还是那样儿,可谓“冻龄”。

为啥她能如此高寿?孩子们以及孩子的孩子们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主要原因。这次春节回村里看姥姥,赫然发现正房门口台阶上按了一个扶手。一问才知,是我弟给按的,防摔。这样她出门上下台阶就更安全更省力了。

这不就是城里都还没怎么流行起来的适老化改造吗?老家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术语,按扶手纯是孝心的驱动。因为是真心关怀老人家,才会在“吃穿不愁”的基础之上,设身处地考虑姥姥的行走坐卧,考虑她的健康需求。

姥姥的扶手,不是孤例,是整个村子、整个县域对健康的关注不断提升的缩影。春节期间,我在村里转了转,特别留意墙体广告。这个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华北村落——石家庄市褚邱村,几十年来的变化,差不多都可以在这些广告中看出端倪。

从过去的卖化肥、配种猪,到后来的卖汽车、配计算机,再到如今的卖血压计、配助听器,村里的墙体广告,不光从土里土气逐渐变得“高大上”起来,还增添了很多健康公益传播的内容,比如介绍社保卡方便住院报销的好处、指导孕产期的五期保健步骤、画出常见易中毒的食物……

这些变化里藏着农村消费场景的升级密钥——从满足基本生产需求,到提高生活质量,再到关注健康,这和中国整体消费变迁之路相一致,也与从“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步调相一致。

说到关注健康,最好的证明就是“两少”——酒喝得越来越少了,饭吃得越来越少了。小时候,除夕的晚上,看大人们喝酒,一喝就是一宿。爷爷家的酒桌上,走了一拨,来了一拨,从不冷清。走的人喝得脸通红,来的人红着脸来的。等到天色微明,一群喝得歪歪扭扭的人,开始串门拜年了。

如今来个大反个,席上劝酒可费劲了,以前争着,如今推着。为啥?喝酒伤身,已经成为共识了。席间大家聊天,健康、就医的话题占比很高——谁谁家的那口子给拴住了,哪哪家医院的医生高明。如今日子好了,寿命长了,人人都想健健康康不闹病,特别是现在老人多了,都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自然在健康保健上下大功夫了。

饭吃得少是怎么回事?过年时节,我们村待且(招待亲戚)兴(习惯)吃二顿饭,实际是连吃三顿饭。临近中午,先下饺子。院子里支上大锅,柴火烧得旺旺的。饺子两种馅,先煮羊肉的后煮猪肉的。每人起码吃上两碗。然后上菜,八凉八热,菜码很硬,肘子、排骨、鱼,肥肠、丸子、鸡,都安排上。这是第二顿。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开始上第三顿——大锅菜配馒头大米粥。

在物质匮乏时期,这三顿饭可谓十全大补,一年的油水都在这半天补回来了。今天不然,一般饺子吃完就顶住了,还能连吃三顿的,属实不多了。而且,人们的健康观念在建立、在升级,大吃大喝已经被摒弃了,以前求吃饱,后来要吃好,如今追求吃出健康。大家犯愁的是身上长肉,饭自然吃得越来越少了。

村里的这些变化,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印痕。过去农村消费市场一直比较狭窄,直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健康素养的提高。如今,随着增收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消费品位、健康观念也在同步提高,不断更新。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突出反映在生活中健康元素的增加上,这是让农村消费市场得到更快、更高层次的启动和发展的一大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国民经济正在健康有序发展,就是从我姥姥家新按的扶手上看出来的,就是从村民们健康素养的提升上看出来的。您说是吗?

(责编:高翔、焦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