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不如练内功(人民时评)

消费者花更高的价钱,本以为能买到品质更好的产品,却被假洋品牌套路了。
比如,国内多个电商平台热卖的“日本千寿低糖电饭煲”,在日本鲜有销售。自称德国钢琴品牌的斯坦梅尔,官网介绍竟将剑桥大学的照片“PS”上自己的品牌标识。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商家把产品包装成“洋品牌”,进而获得更高溢价。这些专销国内的“洋品牌”,扰乱消费环境。
治理乱象,首先需要瞄准虚假宣传。假洋品牌早已有之。十几年前媒体曾曝光,售价动辄几十万元的达芬奇家具并非意大利原装进口,而是广东生产的,还有部分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产品。这些品牌,或在国外注册生产地、在国内生产,或起一个洋名字,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品位”。打造“洋品牌”也形成产业链。比如,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代办境外注册,帮助小企业一夜之间变成“跨国公司”。
国外注册公司和商标,自称“洋品牌”,尽管并不违反现行法律,但虚构品牌历史,号称国外进口实则国内生产,则可能涉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广大消费者遇到疑似情况应积极投诉举报,监管部门也应对此加强监管,严查虚假宣传和其他广告违法行为。
假洋品牌在国内市场存在多年,主要是一些商家利用了部分消费者认为国外品牌意味着质量好、更高端的心理。其实,国外品牌也并不等于免检产品。进口电器辐射发射项目不合格,进口服装甲醛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超标,进口家具甲醛释放量超标……不久前,海关总署对2024年检出的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不合格100个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这启示我们,应当培育成熟理性的消费心理,在选择产品时不要迷信“洋标签”,而是要以产品本身的质量为标准。
品牌基于品质,如今国产品牌的品质越来越好。记者曾走访过一家国内家电企业,工作人员同时用6台国内外电饭煲蒸米饭,让大家现场品尝哪款口味最好。在事先不知道电饭煲品牌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选择了这家企业自主研发的一款电饭煲,有人不禁感慨“以后家里买电饭煲就买国货”。
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兴起“国货热”,背后是中国制造品质的提升。在产品质量、设计、服务等方面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提质,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市场。国货真正“支棱起来”,收获消费者发自内心的支持,就能消除假洋品牌的生存土壤。一些企业与其苦心孤诣贴“洋标签”,不如脚踏实地练内功。这样,才能既赢得国内消费者的尊重,也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
无论是外国品牌还是国产品牌,品质都是品牌的根基。以次充好、专销国内的“洋品牌”赢不了长久。愿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与消费者的文化自信双向奔赴,共同成就更多响当当的中国品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