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甘肃频道>>理论·时评

善意在传递和反馈中放大(暖闻热评)

王 彬
2025年07月21日10: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善意在传递和反馈中放大(暖闻热评)

  【事件】

  前不久,浙江宁波一家公司迎来3名操着东北口音的客人。他们来自黑龙江省七台河七煤公司实业发展中心。见到董事长王国军后,他们郑重地递上厚厚一沓感谢信。“王伯伯我考上了重点高中!”“谢谢王伯伯!”……信的字里行间,写满了孩子们真挚的感谢。这背后,是一个关于“千里报恩”的动人故事,更是一曲“善意不息”的时代赞歌。

  【点评】

  这是一段跨越数十载光阴的深情厚谊,这是一场助人为乐与知恩图报的双向奔赴。

  40多年前,19岁的王国军身患重疾,四处求医问药。人生的低谷中,萍水相逢的七台河矿工李信国伸出援手,照顾了他100多天,助他重获新生。

  2008年,王国军决定以李信国之名设立教育基金,助当地矿工子弟求学圆梦。王国军接过恩人手中那盏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灯”,十七年如一日坚守,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也像蒲公英一样,播撒和传递着爱与希望。两位好人接力,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信义与仁爱的交响。

  善举虽微,却能结出硕果。李信国可能也从未想过,自己的帮助付出能在多年后成为改变数千名学子命运的契机。从来没有走出过七台河的孩子以知识为翼,拓展了视野,有了对未来的向往;曾因为家庭困难而自卑的孩子得到激励,向着梦想勇敢前行;原本为了缓解家里经济压力几近辍学的孩子在资助下考上大学……从最初的一个煤矿,到整个七台河市的12个煤矿,又扩展到覆盖全市,李信国教育基金成立至今已帮助6000余名学子延续读书梦。从中,我们更能看到凡人善举蕴藏的无穷能量。

  善行无大小,有多少热,便发多少光。从李信国的扶危济困,到王国军的持续捐助,再到受助者跨越千里的感谢信,所展现的人性之美,一样珍贵温暖。放眼望去,这样尽心尽力的故事正处处生辉:河南商丘现役军人张伟在休假期间,遇到5人落水,他连续多次跃入深水救援;福建晋江围头海上义务救护队,16年来累计救援超过600人,用无畏行动筑起“生命防线”……这些正能量的榜样都在无声地昭示:每个人付出多一点,成就的将是一个充满善意、互助前行的社会。

  善意如水,在流动中汇聚。用资助资金买的每一本书,受助者王华晶都会在扉页上写下“李信国助学基金”字样,提醒自己记住李信国、王国军这样的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一批批孩子走向社会,乐于助人的精神基因,也由此向着更多需要的地方传递。在不断的接力与实践中,个体友爱互助、与人为善的品行将激荡起层层爱的涟漪,汇成建设美好社会、涵养时代风尚的磅礴力量。

  微光汇聚,终成星河。当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当越来越多的受助者转身成为助人者,一个善意流转不息、互助温暖前行的世界,正在我们共同的守望与实践中缓缓铺展。

(责编:焦隆、邵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