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續寫絲路新篇章】

甘肅:緊抓機遇謀發展 多業並舉愈“如意”

人民網記者 趙光霞 
2021年10月14日10:0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甘肅宛如一柄“玉如意”,橫臥在我國西北版圖。在延綿7000多公裡的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段長達1600余公裡。近年來,甘肅人民弘揚“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十月的隴原大地,秋高氣爽,黃綠蒼茫。從敦煌到嘉峪關,從酒泉到蘭州,連日來,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協同發展向西望 續寫絲路新篇章”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一行,奔走在這片熱土上,親身感受隴原大地的文化脈動,實地探訪西部內陸的創新發展。

文旅融合

甘肅歷史積澱厚重,文化底蘊悠長。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敦煌,地處古絲綢之路咽喉之地,東西方文明在此交融薈萃。

作為敦煌最璀璨的文化明珠,莫高窟聞名遐邇、令人神往。走進洞窟,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一面面亮麗多彩的壁畫,雖歷經千年悠遠時光,而依然神韻不減。

“進入洞窟,感覺特別奇妙,仿若跨越千年,回到那個久遠的年代,與先人進行心靈的對話。特別是看到高達35.5米的莫高窟第一大佛像彌勒時,有一種強烈而難以名狀的震撼之情。”一位來自北京的游客頗有感慨。

莫高窟洞窟外景。人民網記者 趙光霞攝

莫高窟集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古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鑒的“活化石”。為把這份珍貴的遺產留傳給子孫后代,一代又一代守護者們扎根在此。

助理館員何靚就是其中一位,她大學畢業后就來到莫高窟,至今已經堅守了11年,走過200多個洞窟,“莫高窟很吸引我,越看就會覺得越美,然后就會越喜歡她。”在何靚眼中,即便跨越千山萬水,莫高窟也值得來看。她堅信,自己以后還會繼續待在這裡,“我們有很多這樣的人,包括大量的年輕人,大家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好好地守護她。”

“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深挖敦煌歷史文化,讓游客在現實沉浸中欣賞一出“敦煌大片”,王潮歌導演作品《又見敦煌》成為甘肅文化旅游的一張靚麗新名片。

作為工業城市的嘉峪關,積極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嘉峪關關城對面,就是國內唯一一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我們結合絲路文化、長城文化以及傳統文化,利用高科技手段,通過獨特的建筑設計,形成了一個具有當地特色的主題文化樂園,受到本地人群和外地游客喜歡。”嘉峪關方特副總經理張恆說。

變文化優勢為經濟紅利,讓文旅融合撬動消費大市場。甘肅以“文化為魂、旅游為體、商業為脈”思路打造的蘭州老街這一文化IP,今年“十一”7天長假期間,吸引近百萬游客打卡體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絲路旅游熱門打卡地,還登上了央視新聞直播間節目。

綠色發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大規模、高比例發展零碳能源,以水風光為代表的綠色能源,具有清潔零碳等諸多優勢。甘肅等西北地區具有天然的資源稟賦,是發展風電、光電的絕佳地帶, 敦煌太陽能資源屬於最豐富的A類區域。

剛走進位於敦煌市光電產業園區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人民網記者就被一面面銀白色閃閃發光的“鏡子”所吸引。“這是定日鏡,就是利用它們將太陽光反射到集熱塔頂的吸熱器上, 在260米高的中央集熱塔周圍,分布有12000面定日鏡。”負責講解的工作人員楊佳說道。

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人民網記者 伊霄攝

據了解,入選首批國家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的首航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於2018年12月底並網發電,是中國首個百兆級國家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電站,也是目前全球最高、聚光面積最大的熔鹽塔式光熱電站。

首航高科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黃文博告訴人民網記者:“光熱電既是一種清潔能源,其發電端又採用了汽輪機的發電方式,所以發出來的電跟火電一樣,是一種電網友好型電力,並且還可調峰、可調度,有助於我們實現‘雙碳’預期目標。”

按照設計年發電量3.9億度來說,首航敦煌這個“超級鏡子發電站”每年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35萬噸,環保效益相當於造林1萬畝。

“敦煌光電產業園區目前已落戶企業31家,其中發電企業27家,配套裝備制造及服務企業4家。” 敦煌市清潔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趙明說,到2030年,敦煌將建成“多能互補新能源綜合基地”,基地電源總裝機規模達到1700萬千瓦。

敦煌市作為全國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其清潔能源產業的欣欣向榮,正是甘肅追求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中以(酒泉)綠色生態園內的智能連棟溫室內景。人民網記者 趙光霞攝

在中以(酒泉)綠色生態園內的智能連棟溫室內,一株株小番茄長勢茁壯,紅色綠色的果子品相飽滿。據酒泉肅州區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任紅彥介紹,在這個2萬平米的溫室內,採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實時監測,並將數據傳輸到后台,根據需要將配比好的水肥,通過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輸送到種植農作物的機質袋中。

甘肅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推動綠色發展崛起,全力建設中以(酒泉)綠色生態產業園,打造“中國戈壁農業示范中心、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硅谷”。

酒泉戈壁荒灘面積廣闊,無土栽培的現代化戈壁農業,節水又節肥,還有效解決了“糧菜爭地”問題。“目前園區已經初步形成集育苗、種植、加工、冷鏈物流、養殖、有機肥加工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預計到2025年,年生產蔬菜量10萬噸,年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逐步向國際化產業園邁進。”任紅彥說。

創新賦能

從“傻大粗黑”到“高端智能”,科技創新為鑄造業發展賦能。人民網記者在酒鋼集團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精密鑄造分廠,看到了備受關注的鑄造行業“黑科技”。

干淨整潔的車間內,一台“大家伙”正在有條不紊地運作,酒鋼集團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組織部部長張宇翔開門見山介紹說,“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台3D砂型智能打印機,它把翻砂這樣一個繁重的體力勞動,變成了我們的智能鑄造,實現了全自動化工作,這也是傳統鑄造行業的一個顛覆性改變。”

酒鋼集團西部重工通過3D技術打印的機械臂。人民網記者 趙光霞攝

3D打印實際是一種增材制造技術,以數字驅動為核心,一層一層地將產品打印出來。據了解,相比傳統鑄造工藝,西部重工的3D打印智能工廠項目採用熱法再生循環利用砂處理工藝,實現了鑄造造型砂固廢的零排放,還具備尺寸精度高、鑄造周期短、成本更低廉等技術優勢。作為甘肅首個3D打印智能工廠項目,“未來,我們計劃實現3台3D打印機集群化生產,3D打印鑄件年產量1000噸,精鑄產品年產量2000噸。” 張宇翔表示。

以新型科技為引領,酒鋼集團西部重工的3D打印智能工廠項目,助力傳統鑄造工廠向數字化、智能化、高效化轉型。在酒鋼集團宏興股份公司不鏽鋼分公司,一款尚未推向市場的抗菌鋼餐具正在用於展示。

試樣抗菌鋼餐具。人民網記者 趙光霞攝

不鏽鋼分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秦俊山說:“這套抗菌鋼餐具的原材料就是鐵素體抗菌不鏽鋼,是我們在2020年疫情期間,成功開發出的一款具有優良持久抗菌性能的產品。”酒鋼集團宏興股份公司不鏽鋼分公司以實施科技創新為驅動,持續推進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據介紹,這款自主研發的產品通過添加抗菌元素來實現殺滅或阻止細菌生長繁殖的目的,可廣泛應用於餐廚具、衛浴、家電、電梯等公共設施領域,市場前景十分廣闊。秦俊山表示,“目前這款產品正在做試樣制作和后續市場推廣工作。”

作為國內唯一具備批量生產鐵素體抗菌不鏽鋼能力的企業,不鏽鋼分公司已研發出多個規格的鐵素體抗菌不鏽鋼冷軋產品,用科技助力抗“疫”。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